2007年年底,中国企业在厄瓜多尔的遭遇就是典型例证。42最后,大国利用产油国与其他大国的矛盾可以获得石油权益,但也可能因此导致、加剧与其他大国的政治分歧或战略矛盾,损害本国的战略利益。 因此,借助矛盾战略往往需要以较强的综合实力作为后盾,以抵御、化解由此带来的战略风险和政治压力。对于实力处于弱势的大国,使用这一战略要慎之又慎,一般要与有限分流战略配合使用。 2.中国经验:中国公司进入左翼拉美国家 20世纪90年代末期,拉美国家的左派力量不断壮大,开始在多个国家执掌政权,如玻利维亚、委内瑞拉、巴西、智利等。这些左派政权的政策倾向大多与美国形成对立之势,在石油领域力图降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这为中国公司进入拉美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与委内瑞拉的能源合作就是最为典型的例证。 2004年,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HugoChavez)访华期间,双方签署能源协议,中国石油企业获得了在委内瑞拉15个地区开采石油的权利。年底,委方同意每天向中国供应12万桶原油,同时批准中石油开发委东部苏马诺的14个油田。为了降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2005年11月,委内瑞拉石油公司与中石油签署供应合同,同意每天再供应中国20万桶原油、6万桶燃油和3.6万桶沥青矿物燃料。43 为了扩大给中国运输原油的能力,委内瑞拉国营石油公司斥资13亿美元购买了18艘中国油轮,还有意与中石油建立合资营销公司,负责委内瑞拉石油和精炼油产品在亚洲的运输及销售事宜。美国学者认为,这笔交易意味着查韦斯真的想与中国走得更近点,并疏远美国,而这笔交易也确实能帮他实现这一目标。44 瑞拉石油产业,同时获得了委内瑞拉奥里诺科地区的石油开采权,而这一地区是世界石油储备最丰富的地区之一。2008年9月,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访华,承诺2009年委内瑞拉每天将向中国出口原油50万桶(2008年8月为每天36万桶),到2012年达到每天100万桶。届时,委内瑞拉将成为中国最大的原油进口国。45 除了委内瑞拉之外,中国与巴西、玻利维亚等国家的石油合作也取得了明显进展。2004年,中国宣布投资10亿美元与巴西合资建设油气管道,中石化将承建巴西卡斯卡福天然气管线建设项目。双方还合资建立合资公司,利用巴西深海石油开采技术到世界各地开采深海油田。2005年,巴西与中化集团签署协议,同意向中国出口1200万吨重油。462006年1月,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在北京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的会晤中,正式邀请中国合作开发玻利维亚天然气。47 中国公司与拉美左翼国家的合作,引起了美国国会和政界的高度关注和不安,担心中国进入美国传统的势力范围。众议院拉美委员会主席伯顿(DanBurton)表示:“我们应该始终在门罗主义的框架下看待拉美问题,我们有我们的关切:查韦斯、卡斯特罗、奥尔特加、玻利维亚的莫拉莱斯及他们与社会主义中国的关系,我们对此必须予以特别关注。”48美国一位前驻拉美国家大使把问题看得更为严重。他说,“除已经消失的苏联以外,我还从未看到过该地区之外的哪个国家敢于挑战美国在这里的主宰地位,但眼下中国正在这样做。”49 尽管美国现任政府官员并没有如此惊恐,但也十分警惕,对中国与委内瑞拉等国的能源合作采取了积极防范的政策。美国曾动员力量阻挠委内瑞拉通中国进行合作,其外交系统驻拉美的机构全面动员,监控两国合作的进展情况。美国国内的能源部等部门也积极活动,通过与委内瑞拉有生意往来的美国石油商人了解情况。50可以想见,随着同左翼拉美国家能源合作的深入,中国将面临日益严重的美国战略压力。 四、稳定/扩展战略 本节主要讨论中国获取海外石油的稳定/扩展战略,具体包括:提供安全保护、维护政治经济关系和提高开发技术水平。结合具体战略原理的讨论,重点考察了中石油在苏丹扩展石油权益的成功经验。 (一)基本原理 在实现基本目标后,大国若想维持甚至扩大既有的石油开发权益,关键因素在于提高本国对于油气资源区域的影响力,以排除竞争对手的干扰,保证资源拥有方坚持能源合作政策,维持、扩展本国的石油权益。 石油作为战略资源,历来是大国竞争的重点。大国进入某一地区适当分享石油权益可以通过相应的策略实现,但是要长期维持、扩展其在特定地区的石油权益不能依靠短期战略,而必须不断增强对油气资源区域的战略影响力。中东作为全球最重要的油气资源区域历来都为体系霸权国家控制,二战前是英国,二战后则是美国。霸权国家能够维持主导地位,主要依靠的就是强大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 概括而言,大国提高对油气资源区域国家影响力的主要途径包括:(1)与资源拥有国缔结军事同盟,通过提供安全保护,为维护、扩展自身的石油权益奠定基础。通常而言,体系霸权国家或超级大国更容易实施这一战略。比如,二战接近尾声时,美国加大了与沙特的合作力度,不但为沙特提供了大量经济援助,还将阿美石油公司机场改建为美国驻沙特的军事基地,并向沙特提供武器装备,派遣军事代表团训练沙特军队。51 (2)保持良好的政治经济关系,通过提供政治支持、加强经济援助、密切贸易关系等方法,维护自身的石油权益。一般而言,军事力量较弱的大国因难以提供安全保护,往往退而求其次采取这一战略。比如,9·11之后日本不断采取措施密切与中东产油国的关系,通过承建大型项目保持经济合作关系,同时积极促使中东地区融入国际金融体系,减少地缘政治冲击对能源供应的影响,甚至不惜牺牲与美国的关系,进入伊朗开发油田,以确保自身的石油权益。52(3)改进开发技术水平,提高开发效率,增强对资源拥有方的吸引力,维护自身的石油权益。 从历史经验看,大国维护、拓展石油权益的努力通常会遭遇两方面的挑战。一是大国的战略竞争对手会采取相应措施削弱、挑战大国的既有石油权益。很多情况下,资源拥有方也会利用这些战略矛盾,通过引入大国的竞争对手,平衡大国对本国石油权益的影响,更好地维护本国利益。二是资源拥有方与其他国家出现战略分歧、政治矛盾时,大国若为维持石油权益提供保护和支持,必将导致其与相应国家形成不同程度的对抗;若拒绝提供保护和支持,则很可能损害其既有的石油权益。其中利弊权衡,有赖于大国的战略判断和政治决断。目前,中国与苏丹能源合作面临的困境就是最好的例证。53 (二)中国经验:中石油扩展苏丹利益 1995年9月,苏丹总统巴希尔访华时提出,希望中国公司到苏丹勘探开发石油,帮助苏丹建立自己的石油工业。就在此次访问期间,中石油与苏丹能源矿产部正式签署《产品分成协议》,共同勘探开发苏丹石油六区。54 一年之后,因美国国会制裁苏丹政府,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被迫终止了在苏丹的石油开采和油管铺设计划,苏丹政府随即决定重新招标选择主要产油区 此后,中石油又在苏丹获得了多项开采权益。2000年,中石油获得迈卢特盆地油田的开采权。2002年11月独资获得富拉油田生产设施建设项目,2004年3月富拉原油外输管道正式投产,使得中国油轮可以直接在红海港口装运富拉油田生产的利润分成油。同年,中石油与马来西亚国家能源公司等合作开发3/7区块,两年后3/7区首批原油装船外运。2005年,中石油的子公司又与苏丹政府签订了协议,进入苏丹海上勘探和天然气领域。56 除了石油勘探开采之外,中石油还进入了石油运输和加工领域。1997年,中石油负责铺设连接1号、2号区块到红海附近港口的输油管线,并在喀土穆附近兴建一座拥有250万吨加工能力的炼油厂、油田地面工程和加油站。2000年6月,中石油与苏丹政府合作扩建Jayli地区的炼油厂,2003年又启动喀土穆炼油厂扩建工程。2006年7月,扩建工程完工,其年加工规模为500万吨,可以加工含高钙、含酸的原油,并向其他国家出口汽油和柴油。 经过10余年的努力,中石油已经在苏丹逐步形成了集生产、精炼、运输、销售于一体的完整的石油工业产业链。苏丹项目已成为中石油在非洲规模最大、效益最佳的项目。57中石油能够逐步扩展其在苏丹的石油权益有赖于两个因素,即自身的技术优势和中国政府对苏丹的政治支持。 (1)技术优势。58自1996年接手 苏丹6区项目地质条件复杂,含油断块小,开发难度大,同样也是西方大石油公司放弃的项目。2001年,中国石油全面接管6区项目后,凭借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雄厚实力, 以及在苏丹 此外,中石油在运输和炼制领域也依靠技术优势取得了突破。在苏丹3/7项目区,建成了千万吨级产能规模和1376公里输油管线,有效解决了“三高”原油安全外输的世界级难题。喀土穆炼油厂扩建项目中,攻克了一系列重大技术难题,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套加工高含钙、含酸原油的延迟焦化装置,填补了国际上数项石油加工技术的空白,更重要的是为6区的稠油生产疏通了后路。可见,如果没有先进的勘探和加工技术作为后盾,中石油在苏丹的开采项目很可能半途而废,取得目前的收益和成果更是难以想象。59 (2)政治支持。2003年以来,苏丹政府因达尔富尔问题承受了巨大的国际压力。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政府在多边、双边领域多次为苏丹提供政治支持,缓解国际压力。首先,确保尊重苏丹主权。2004年9月18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关于苏丹达尔富尔问题的第1564号决议后,中国驻联合国代表王光亚话透露:“与最初文本相比,安理会通过的决议案文确实进行了不少改动。磋商中,包括中国在内的有关国家提出许多积极建议,并敦促提案国予以采纳。经过各方努力,案文增加了尊重苏丹主权、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的措词,肯定了苏丹政府已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进展……同时删除了有关在达尔富尔地区进行国际空中监督及弱化了对苏丹的指责以及在达尔富尔地区设立禁飞区的内容。”60 此外,中国强调向苏丹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时,尊重苏丹政府和苏丹国家主权,不提出公开预设的政治前提,同时特别重视苏丹政府和非盟的重要作用,在达成政治协议之前先尝试解决一些当地的实际问题。2007年,中国最早提出解决达尔富尔问题的政治解决与维和行动并举的“双轨”战略。61这一思路对联合国日后安排维和行动和解解决相关问题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也最终促成了安南方案能够得以贯彻落实。 其次,不赞成国际法院介入。中国不支持将达尔富尔问题国际化,更不赞成在这一过程中轻视苏丹政府的权威。2005年3月31日,安理会表决有关“苏丹达尔富尔局势问题移交国际刑事法院”的1593号决议时,中国投下了弃权票。中方强调:“处理有罪不罚问题既要考虑确保司法公正,也要考虑尽可能避免对达尔富尔问题的政治谈判造成不利影响……我们不赞成在未经苏丹政府同意的情况下,把达尔富尔问题提交国际刑事法院审理。”62中国强调,要维持苏丹政局的大体稳定,争取达成和平协议,结束战争混乱状态。 再次,反对制裁苏丹。中国希望能够尽可能把达尔富尔问题限制在苏丹内政--至少也要是非洲内部事务--的范围内,反对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对于苏丹政府的强硬态度和制裁威胁。2006年4月25日表决1672号决议时,王光亚明确表示:“从过去的实践和经 验看,制裁往往达不到预想效果,反而可能使平民百姓成为受害者。……倘若参与阿布贾谈判的任何一方因安理会制裁决议而另行考虑是否签署一揽子协议,这势必延长、甚至加剧达尔富尔地区的冲突。安理会则需为此承担相应的责任。”63 不难看出,中国在达尔富尔问题上给与苏丹政府巨大的政治支持,不但强调要尊重苏丹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苏丹现政府的国内政治权威,同时提倡政治解决争端,反对采取制裁措施。安理会会议中,除了阿盟国家,中国是最注意听取苏丹政府意见,同时对苏丹政府措辞最为温和的国家。中国政府的支持为中国石油公司开拓在苏丹石油权益创造了良好的政治气氛,但也因此与英美等国家产生了诸多分歧和矛盾,受到了西方国家比较猛烈的批评,尤其是在北京奥运会之前承受了巨大的政治压力。64 四、结论 石油成为战略资源以来,几乎所有大国都无法完全实现石油自给自足,而必须走向海外,获取全球石油资源,方能满足本国的能源需求。因此,大国获得海外石油权益的基本目标是希望能够顺利进入,分享石油资源,理想目标则是能够逐步稳定、扩大既有的石油开采权益。 实现两种不同目标的基本条件并不相同。大国进入油气资源区域,分享石油资源的关键在于能否有效降低竞争对手(包括先进入国家和其他后进入国家)的抵制,争取资源拥有国的支持。在实现基本目标后,大国若想稳定甚至扩大既有的石油开发权益,关键因素则在于提高本国对于油气资源区域的影响力。 从中国的能源外交实践来看,有限分流是成功分享海外石油权益最为重要的战略,而有效化解竞争对手干扰的主要策略包括限制收益和借助矛盾。需要指出的是,频繁使用限制收益战略可能导致其他竞争对手的战略疑虑,从而导致无法有效获取海外石油权益。而借助矛盾战略面临的战略风险较大,往往需要以较强的综合实力作为后盾,以抵御、化解由此带来的战略风险和政治压力。因此,对于实力处于弱势的大国,使用这一战略要格外慎重,一般要与有限分流战略配合使用。 大国提高对油气资源区域国家影响力的主要途径包括:向资源拥有方提供安全保护;保持良好的政治经济关系,提供政治支持、加强经济援助、密切贸易关系;改进开发技术水平,提高开发效率,增强对资源拥有方的吸引力,维护自身的石油权益。从中国的能源外交实践来看,后两种战略是目前中国奉行的主要战略,即符合中国的实力特征,也与中国的对外战略取向吻合。 根据本文的研究发现,笔者对中国海外获取石油战略有如下几点具体的思考:首先,坚定不移地获取海外石油资源。近年来,国内一直对我国公司到海外获取石油是否划算,是否能解决能源安全问题存在巨大争论。事实上,这种争论过于局限于经济理性考虑,而缺乏 战略判断。近代以来,几乎所有大国和发达国家都要依靠海外石油资源,我国也无法回避到海外获取石油资源的客观要求。所以,现在争论、思考的不应是是否走出去,而是如何提高走出去的效率,确保我国的能源安全。 其次,坚持有限分流战略。目前,日益崛起的中国无论在战略领域还是能源领域,都面临诸多战略矛盾。因此,从战略设计上,要特别注意缓解战略压力,以提高海外获取能源的成功率。有限分流战略就是可以选择的有效战略。这一战略渐进、温和的特征能够有效缓解先进入国家或资源拥有方的战略疑虑,有效提高获取海外石油的效率,小步快跑,积少成多,逐步扩大我国的海外石油权益。否则,可能欲速则不达。试想如果中海油选择的是参股优尼科,而不是一次收购,其结果可能完全不同。 也许有人会质疑有限分流战略无法满足我国的能源需求。这种质疑不无道理,但是反过来想,采取何种战略获取海外石油能完全满足我国的需求呢?可能很难找到。也就是说,有限分流战略不是最理想的,而是目前情况下我国最为现实的选择。我国的战略影响力还无法支撑中国公司采取排他性更强的战略获取海外石油,这一点在未来若干年内都不会有本质变化。因此,我们必须以有限分流战略为主导,深入研究如何利用经济、法律等手段有效落实这一原则,更快更好地实现获取海外石油资源的目标。 再次,谨慎使用限制收益战略。限制收益战略的核心是不计代价获取石油资源。除了经济上效益较低之外,不计代价获得石油会引起其他相关利益方更为明显的战略疑虑。随着中国能源消耗量的逐年增大,世界主要消费国日益担心我国可能改变既有的能源利益格局,其间的战略疑虑和防范是可以理解的。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我国密集使用限制收益战略,不考虑或基本不考虑获取石油的经济成本,必然会加深其他相关各方的战略担心,为我国实现获取海外石油的中长期目标带来消极影响。 最后,维护、扩展海外石油权益有赖于战略影响力。石油是举世公认的战略资源。这一特点决定了石油权益的分配不是简单的经济问题,而是战略问题,其背后有着不可忽视的政治、安全考虑。当前我国海外获取石油,特别是维护、扩展海外石油权益中,遭遇的困难不仅仅是石油决策体制、石油公司开发战略的问题,而是我国战略影响力不足的直接后果。我与苏丹石油合作带来的困境和压力就是最为典型的例证。因此,要提高、扩展我国海外获取石油权益的能力,根本在于提高我国的战略影响力,让更多的国家主动支持我国的政策,使有意损害我国利益的国家无力实现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