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纵横专题 > 台湾:最熟悉的陌生人 > 台湾:最熟悉的陌生人
台湾:最熟悉的陌生人
时间:2010-10-18 来源:文化纵横2010年10月刊 作者:文化纵横编辑部 被查看:

 

编者按:经历了1949年天地玄黄的变幻,台湾孤悬海外,它的存在构成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华文明内部的一股独特张力。经历半世纪的爱恨交织,两岸尽管同文同种,但在政治架构、经济模式、文化传承和民族认同诸方面,均显示出迥然相异的格局。对于大陆而言,台湾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中华文明更加值得期待的未来,不在于这种内部张力中一方的压倒性胜利,也不是强者大度地赋予弱者以体面的恩赐,而在于二者之间通过对话寻求理解,共同创造能够包容所有中国人的现代实践的文明形态。只有通过这种对话,才能矫正集体的戾气,实现政治体的自我进化;只有进入纵深、破除心结,理解台湾人的深层精神结构,才能真正达至两岸融合,并作为反思大陆文化重建的借鉴。

这种对话可能是困难的,其间免不了自说自话和一厢情愿。正如刘兆隆先生所言,对彼此内心世界的难以理解,其实也是现在两岸沟通的最大障碍。因为双方彼此永远在不同的频道上对话,用自以为对方理解的词汇,论述着彼此无法理解的观点。但是,如果没有对话,没有发自内心的真切的了解愿望,我们只会渐行渐远,愈发把对方视为一个“问题”。

我们期待通过本期笔谈,更加全面地展示台湾作为“最熟悉的陌生人”的若干方面。赵刚先生以嬉笑怒骂的风格,针砭了台湾的政治狂热病,体现了台湾知识界的自省精神,引导我们反思民主化背面所隐藏的缺失,更提醒我们,不言自明的政治正确,可能是阻碍民主继续深化的大敌。周安安女士则从大陆年轻学人的旁观角度,对人间佛教在台湾的兴盛作了细致的考察,在分析“佛法昌隆”背后的社会机理的同时,也揭示出其角色所隐含的深层悖论。而刘兆隆先生从日常生活的事例出发,点明了台湾社会因为历史波折而形成的特有的“过客心态”。对于多数国人而言,习惯了以恒定持久的大国心态挥斥方遒,应当承认这是大陆读者难以体察的视觉盲区。马祥先生通过对台湾环保运动和本土意识建构相互关系的梳理,展示出环保运动对于政治意识变迁的强大的潜在推动力。杨伟中先生则以小见大,回顾了40多年前台湾官民交锋的一段痛史,台大学生功败垂成的“青年自觉运动”,在社会力尚未成熟的时代,不可避免地过早夭折,却不妨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文化重建的历史先声。

 

(责编:YeLin)
顶一下
(8)
80%
踩一下
(2)
20%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杂志订阅 | 联系我们 | 投递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