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纵横专题 > 人民儒学 > 编者按:人民儒学
编者按:人民儒学
时间:2012-03-19 来源:《文化纵横》2012年第一期 作者:本刊编辑部 被查看:

 

近一百多年来,中国几代知识分子论争不断: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文明对抗,其核心在于怎样在我们的世俗与精神生活中重新安置“儒学”。而这一问题的背后,更为深刻恼人的,则是几代中国人的集体焦虑:在一个全新的现代世界格局中,中国是什么?中国应当是什么?这是关涉到“立国之本”的大事,值得“天下英雄竞折腰”,值得才智之士为之付出更多的艰辛思考。韦伯有言:“当我们超越自己这一代的坟墓而思考时,激动我们的问题并不是未来的人类如何‘丰衣足食’,而是他们将是什么样的人?”

 

进入新世纪以来,儒学本身从被动守势、逐渐式微中迅速崛起,时至今日,成为当代中国思想中最活跃的力量之一。这一阶段的儒学热潮,一边继续在以往国学复兴的道路上踵事增华,通过大众媒体将国学热推向更大范围的草根阶层;另一方面,知识阶层则在制度层面大力发掘儒家的经世致用传统,希冀发挥儒学的政治制度功能,产生了政治儒学、宪政儒学、生活儒学、民主仁学等提法。儒学者们不再后退,不再满足于信守心性,专注于私人领域,也不再甘愿成为学院里的已经丧失生命力的研究标本。这一质的变化扭转了第三期儒学的方向。无疑,它继承了中国近现代以来国人对整体性根本问题的思想探索,同时它也是当下中国国力变化大背景下的自然产物。或许我们也还应当意识到,它的兴起与现代性本身遭遇全球性危机也不无关系。

 

就此而言,“人民儒学”的提出,就完全不是一个纯粹学院化的哲学史、思想史命题,而是一个重大而迫切的当下命题。“人民儒学”的提法是否恰当地概括了新一期儒学的本质特征,是否儒学新生的方向,或有可商,但这种总结与归纳已经刻不容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命名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游戏。这是我们与诸位儒学先进发起此次笔谈的初衷。

 

姚中秋的文章就“人民儒学”的内涵、面向、议题、方法给出界定。目的是推动儒学实现出发点君王为本到人民为本的根本转变,恢复儒学的经学地位。并期望将儒学带回到构建和维护现代国家秩序的问题场域中,致力于发展一套以儒家核心价值为本的现代价值、思想和制度的体系。毫无疑问,这是对近代以来,儒学从经学到国学,再到文史哲分殊的学科之学的一次彻底反动。

 

任锋的文章同样对当下儒学蜷缩于学院书斋,沦为妆点学问深致不满,在梳理造成这种状况的历史缘由的同时,他认为应当将儒家的政治理论与数千年的专制政体分开,进而挖掘出儒学与公民国家秩序相结合的良好可能,使其成为现代国民生活与生命的传统之基。这种回归,不但不排斥西方价值,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吸收西方良善价值,来实现旧邦新命的伟大愿景。

 

彭永捷的文章为我们再次梳理了儒家的民本传统、道统传统和民代传统,并认为人民儒学是对这些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他的梳理,让我们看到了人民儒学是站在最大多数人民的立场上追求正义,保持和发扬了传统儒学中最朴实的一面。

 

(责编:Beatles)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杂志订阅 | 联系我们 | 投递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