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纵横专题 > 哥本哈根“火热的十天” > 南方周末:气候峰会险成陷阱
南方周末:气候峰会险成陷阱
时间:2009-12-10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 被查看:

   被曝光的密议被激怒的中国


  同一个会议,却出现不同的会议文件讨论版本,如果不是谈判文本在会议开幕第一天外泄,这将是一个巨大的陷阱。此次秘密协议实际违背了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实质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多的责任,而发达国家却不愿承担相应的义务。


  “丹麦文本”外泄


  一份13页长的草稿,近乎要摧毁了过去17年来人们对于气候变化所作的各种努力。


  12月7日,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刚刚进入正式谈判的第一天,一个关于“丹麦文本”的说法就开始在会场上流传。


  此后,这一消息迅速蔓延,无论在记者中心、新闻发布会上,人们都在讨论这份所谓的“由丹麦牵头,包括英国和美国一些人士参与起草的”秘密文本。

共识网http://www.21ccom.net
  哥本哈根市长在大会开幕式上,深切请求大会“达成协议”的话音才刚刚落下,这份天平明显倾向发达国家的草案,就足以让半年前的巴塞罗那“离场事件”重现。而这次选择离场的,可能是所有发展中国家。


  南方周末记者第一时间拿到了这份文案的完整版本。虽说是一份“草稿”,但其也是至今为止最具“野心”的文案,因为其字里行间只传递出了一个讯号——否定《京都议定书》,推翻“巴厘岛路线图”。


  巴厘岛会议之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大阵营在减排目标、资金和技术支持等关键问题上仍然分歧严重。


  此份秘密协议如果实现将直接导致发展中国家承担过多的责任,而发达国家却逃避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义务。发达国家公布的减排目标大体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排16%-23%,离发展中国家主张的至少40%差距更远。


  中国曾提议发达国家拿出GDP的0.5%-1%,为较贫困国家提供补贴以遏制二氧化碳排放。由此估算,美国需拿出约700亿-1400亿美元。到2020年为止,发展中国家每年需要1000亿欧元应对气候变化,其中发达国家应提供220亿到500亿欧元的资金支持,而欧盟愿意承担10%到30%的责任。


  而在技术机制上,发展中国家希望以低成本获取发达国家的气候友好型技术,而包括美国、欧盟在内的发达国家,则更倾向于信息交流和专家咨询。


  对《京都议定书》、“巴厘岛路线图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的坚持,正是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发展中国家代表在哥本哈根公开场合的固定开场白,事实上,它们也是发展中国家至今坚持在气候变化谈判桌上的最重要基石。


  一旦两大协议不复存在,不难想象,哥本哈根谈判会将会面临怎样的前景。


  外泄的文本协议显示,早在今年11月27日就已经拟定好草案。此前,草案只在少数国家中悄悄传阅。
  在这个分为“适应”、“减缓”、“技术”、“资金”、“MRV”等7个部分的草案中,几乎每一个部分都包含了与《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严重相违背的条款。


  如果这份草案最终通过,则意味着发展中国家被迫承担减排责任,所有的减排行为应接受“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MRV)的国际核查。与此同时,该草案还规定,到2050年发展中国家人均排放将不能超过1.44吨,而发达国家人均则可以排放2.67吨。


  提及发达国家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转让的义务时,该文本则含糊地用“快速启动”以及“两倍的投入”等字眼一带而过。
  这些规定,无论对于《公约》还是《京都议定书》,都是极大的背离。“这样一份草案怎么可能在中国和G77那里通过。”路透社的一位记者认为丹麦政府这样的举动有些“不厚道”。


  可以肯定的是,很多发展中国家对此毫不知情。在南方周末记者拿到的一份供G77和中国集团代表内部讨论的、同样一份名为“哥本哈根协议”的草案中,上述那些“刺眼”的条款均不在其中。


  本周二,丹麦政府先是公开否认了这份文本的存在,仅仅几个小时之后,眼见事态无法控制,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执行秘书德博尔承认了“丹麦文本”的存在,并解释“这只是会前供一些人参考用的非正式文本”。


  这样的解释显然牵强。所有人均在议论:同样一个哥本哈根协议,却出现不同的讨论版本,达成共识的基础在哪里?


  这不禁让人想起两年前,发生在巴厘岛会议上那惊险的一幕:当年的大会主席和秘书处意图在没有中国、印度和77国的情况下召开大会,讨论并意图通过正在磋商的文件。

http://www.21ccom.net
  这不是不可能。迫切希望达成一个“哥本哈根议定书”的东道国——丹麦政府极有可能会效仿当年印尼的做法。


  发达国家密议“丹麦文本”,外泄后遭发展中国家强烈反对。但是谁能又保证不会出现下一个“丹麦文本”呢? 图/CFP


  被激怒的中国


  “丹麦文本”事件在贝拉中心愈演愈烈时,中国代表团也举行了三天来的头一次中外记者媒体会。


  本周二晚12点,匆匆从谈判现场赶来的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苏伟,一改往日的温和外交辞令,表情严肃、措辞严厉。“全球人均才两美元,这还不够我的发展中国家的同事在这里买杯咖啡。”提及发达国家承诺的10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苏伟用了这样一个比喻。“可能我听力不太好,有些同事可能说的是连买棺材都不够。”借“咖啡”和“棺材”在英文中的谐音,苏伟暗讽了发达国家在提供切实的资金支持上缺乏诚意。


  不等记者继续提问,苏伟接连对欧盟、日本以及美国目前提出的减排目标进行了有理有据的分析,并不失时机地对这些国家提出了质疑。“传说美国可能要提出一个相当于2005年到2020年减排17%这样的一个目标,并且认为这个数字是显著的。”苏伟在评论美国时这样开头。以目前基于2005年水平减排的17%,换算成基于1990年水平的减排,仅仅减少了1%。“我不懂英文,我不知道1%的比例英文字典里是否符合‘显著’的定义。”


  见证此番长达一个小时“柔中带刚”的演说,现场的外国媒体记者不禁悄悄耳语——“中国被激怒了”。


  “丹麦文本”带来的激化作用从中国新闻中心迅速在整个会场扩散开来,非洲国家的反应一如既往地直接。

  七十七国集团轮值主席、苏丹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迪·阿平,在12月7日晚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开号召所有非洲国家抵制这份提案。“我们不能承受哥本哈根谈判破裂。不过,我们不能接受一个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不答应的协议。”迪·阿平斩钉截铁地说。


  发展中国家也开始着手准备反击。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此前已经表示,“与其让别人提出一个东西来,而且别人已经提出来了,那我们为什么不能够提出一个相应的(文案),一旦原来的谈判方案发生了变化,发展中国家也有一个备手。”


  下一个“丹麦文本”
  鉴于已经暴露的文本引起的轩然大波,“丹麦文本”已然不可能被摆上未来一周的谈判桌。


  不过,这并不代表着,“美国文本”、“澳大利亚文本”、“欧盟文本”等等被换了一层外衣不会在未来的一个星期内轮番出现。


  美国首席谈判代表乔纳森·潘兴已明确表示,“在哥本哈根会议上达成一个有法律约束的协议有些超前了。”如果如激进的环保组织所言,一个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才意味着哥本哈根会议的成功。那么,很多人,可能因此要失望了。


  南方周末记者注意到,在美国、澳大利亚以及日本等国家此前提出的行动计划和针对《京都议定书》的修订草案报告中,“丹麦文本”中那些刺眼的诉求无不散落在这些报告的字里行间。


  事实上,“丹麦文本”更像一个放大镜,将哥本哈根目前的矛盾无数倍地放大在了人们面前。因此,即使没有“丹麦文本”的泄露,从目前大会进展到第三天来看,各国代表团的言行无不在指向一个“无解的死结”。


  12月7日,贝拉中心上演了会场最感人的一幕。来自斐济——一个因为海平面上升而面临沉没的太平洋岛国的拉维塔诉说自己的故事时,不由掩面而泣。“我有一个希望,15年后我可以有自己的孩子,他们会有一个家。而那个时候我们还会有一个美丽的岛屿。”拉维塔哽咽地诉说,“我们什么也没有做,可是气候变化对我们的影响却最大。我们需要一份对穷人和穷国都公平的协议。”


  此时具讽刺意义的一幕出现了:欧盟和美国的谈判代表轮番登上同一个舞台,瑞典环境部长安德里亚斯·卡尔格林强调,“如果没有看到美国和中国拿出更多的行动和更雄心勃勃的减排目标,欧盟不会将自己的目标提高到30%。”欧盟此前提出将自己的减排目标从目前的20%提高到30%。美国首席代表乔纳森则回应说,“全球碳排放有五分之四来自其他国家,如果其他国家不做行动,会很大程度上减少美国目前所做的努力。”


  不同的措辞,无外乎表达了同一个立场——“敌不动我不动,敌欲动我先动”。只是不知道,在贝拉中心里上演的这一场场政治制衡游戏之后,拉维塔的孩子是否还有家园可以栖身?

 

(责编:文纵小编)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杂志订阅 | 联系我们 | 投递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