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纵横专题 > 改革开放四十年 > 改革开放四十年
改革开放四十年
时间:2017-12-13 来源:文化纵横 作者:纵横君 被查看:

 

中国思想界的新使命

     

     新刊编辑手记


 

待本期刊物出版之际,正是改革开放40年的时间周期。

 

肇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改变了世界的命运。时逢其40周年之际,总结其伟大的成就,反思其存在的不足,就成为中国思想界不可推卸的责任。

 

历史是以周期性形式演进的,既前后相继,又彼此区隔,在上一个周期完全正当的事情,进入下一个周期就可能被视为谬误。因此,与时俱进,乃是任何伟大时代的最鲜明特征。依循此理,总结改革开放也应采取着眼当下、着眼未来的态度和视角。纠缠于历史恩怨和具体是非,无法跳脱时代情境,也无法给历史一个长时段的客观评价。所谓“拉开距离看历史”、“让后人评说”,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本刊这期发表的几篇文章,就是从大历史时段、从长周期规律、从未来演化趋势来反思总结改革开放40年的。其间贯穿的主线,是中国的工业化,是工业化这一百年主题所要求的生产力发展、制度变迁、文化演进等方方面面的内容。离开了工业化的主线,就会看不清过往历史的本来面貌,就会沉陷在丧失主题的是非恩怨中。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工业化的一个最大特质,是走了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人类历史上尚无成功先例的道路,它既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也不同于苏联的社会主义,而是依据工业化一般规律与中国历史文化及现实国情,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开创的一条崭新道路。对于这条道路,中国的知识界总体上自信心还不足,共识还不够,从知识生产的方面看,就是理论创新的能力不强,对源自西方的正统现代化理论依赖过深,左右争论激烈,思想上远未达成共识。

 

因此,总结改革开放40年,也应该是理论探索和理论创新的一个历史节点。改革开放已进行了足够伟大的社会实践,其取得的成绩和产生的问题都为理论的思考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素材。纵向中国历史200年,横向世界历史500年,可以清晰地看到人类正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未来需要理论先导,世界需要思想指引。中国思想界应该对于人类社会有着更加卓越的贡献。

 

这就是《文化纵横》对于“改革开放40年”回顾的基本思路。欢迎思想界朋友积极参与这一伟大的思想实践。

 

《文化纵横》编辑部

2017年12月

 

 

———————————————————————————

 

特整理此专题

以飨读者

 (点击标题即可查阅)

 

 

《以文明的尺度回溯改革开放四十年》    姜义华

 

 2018年,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40年。在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关口,为了辨明未来发展的方向,我们必须深入到改革开放的历史过程之中,厘清这一场事关中国人整体利益与人类未来可能性的世界史事件,理解其发生发展的内在逻辑,探索未来发展的新命题。职是之故,《文化纵横》杂志社特组“改革开放四十年”专题,希望以此为起点,引发思想界更为深入的讨论。在现代化的思路下,占据中国多数人口的农民是否必然等同于保守力量?历史学者姜义华先生指出,中国社会具有深厚的农业文明底色,此乃百年来中国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前提。而改革开放最突出的特点也是最成功的地方,就在于激发了这些曾被贴上“落后”标签的农民的活力,将其身上的积极性和独有的创造能力转化为改革的不竭动力。

 

 

 

 

  明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该文从土地制度和工业化互动的视角考察改革开放的历史过程,探索当前所面临的新挑战。该文指出,土地制度的变化构成认识改革的关键性线索之一,改革开放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中国在土地制度与工业化、城市化之间建立的正向反馈:土地国有和集体所有保障低地租,低地租降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成本,也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积极向城市和工业领域流动,而工业生产力的提高,不仅支持城市化的持续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向农业和农村回馈资源和资金。但在三权分置改革时代,这种正向反馈可能会遭遇挑战,其中承包权与经营权之间的矛盾,造成的实际问题是地租流向城市、经营者在高地租基础上经营的局面。我们需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定位土地制度与农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的关系,努力实现新的条件下的效率与公平的平衡。这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工业转型(包括农业的工业化)升级与社会转型成本和红利的相对公平分配(共同富裕)之间的平衡命题,是中华民族复兴所需要应对的现实挑战。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历程与逻辑》

 

  2018年,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40年。在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关口,为了辨明未来发展的方向,我们必须深入到改革开放的历史过程之中,厘清这一场事关中国人整体利益与人类未来可能性的世界史事件,理解其发生发展的内在逻辑,探索未来发展的新命题。职是之故,《文化纵横》杂志社特组“改革开放四十年”专题,希望以此为起点,引发思想界更为深入的讨论。本文梳理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政治改革的基本过程,作者指出:改革开放中政治改革的特殊性在于,作为一个后发国家,中国在推动工业化的过程中,以生产性激励为导向来进行制度安排,从而保证制度变革与生产力的发展相匹配。

 

 

 

《韩少功:“阶级”长成了啥模样?》   韩少功

 

  随着金融化、信息化、全球化到来,阶级图谱出现异动,新的观察面向也在极速拓宽。今天的“阶级”到底长成了啥样?韩少功先生从与“阶级”相关、日益凸显的“财富”现状入手,对当下“脱实向虚”的经济与资本的共谋关系,智能产品市场化以及形成排他性壁垒的身份政治、“租赁”消费进行揭露和批判,进而指出眼下“阶级”不是消失了,而是变化了。这种变化是如何展开的?又意味着什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些问题,或许值得知识界进行深入探讨。

 

 

 

 《体制与技术变迁时代的文艺 》     陶庆梅

 

近年来,网络文学及其所带动的文化生产成为大众文艺现象中的一支奇流。他们与既有的主流文艺作品在风格上全然不同,但却逐渐成为大众文艺的主流,改变了原有的文艺创作格局。面对这一现象,在既有的文艺评论与艺术理论失去解释能力时,该如何分析这一现象,理解其根源和可能带来的影响?陶庆梅的研究揭示出市场经济与网络技术所发挥的作用,它们通过全新的管道,重新组织当下的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进而重塑了今天的大众文化生产机制。面向未来,能否在混合着各种利益关系的文化市场中,在技术飞速进步的时代,重建一种具有包容性的文艺形态,值得我们共同思考。

 

 

(责编:Beatles)
顶一下
(3)
75%
踩一下
(1)
25%
推荐内容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杂志订阅 | 联系我们 | 投递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