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视 野 > 历史观 > 关凯:中国社会的民族想象(2)
关凯:中国社会的民族想象(2)
时间:2010-07-07 来源:燕山大讲堂 作者:关凯 被查看:
现象二 民族成份:一种自上而下的构建
在中国社会民族身份最典型的特点是自上而下的构建。这个身份是国家强力干预且被国家认定、很难更改的。
举个例子。中国的习惯是十年一大庆、五年一小庆,每10年阅一次兵。每次国庆时,天安门广场的装饰都有一套顺序,比如正中间的孙中山像和天安门毛主席像对视。但去年天安门广场有一些特殊的装饰,就是民族团结柱。我特地去天安门参观了这个柱子、去查资料。这些柱子每个重26吨多、高13米,内部是钢筋混凝土,外部是玻璃钢。气势宏伟的建筑物表达的是民族团结。而且为显示民族平等,所有的柱子都一样。无论民族大小、不管你是十几亿人口的汉族还只是有几千人口的小民族都一样。但在这个识别体系内,我们还可以观察它的文化和文化表征意义。所有柱子远看都是一样的,这些柱子的区别在哪里?我发现有两个识别系统。最简单的识别是柱子的一面刻着文字,告诉你是什么族。第二是观察上面人物形象,这些人的表情都一样,长得都相似,但衣服不同。还有一个不同的是沿着天安门广场的东侧路的排序,这个排序是按国家标准,顺序本质上是民族识别的顺序:第一个是汉族、最后一个是基诺族,它的排序都有规律。
这可能是我在误读民族团结柱。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象征,表明有国家规定的标准民族分类。这个分类背后是一套知识体系。这个分类不是简单的分类,背后有国家规定民族是什么、谁属于哪个群体,然后才能做这样一个分类。也就是说,我们今天说你是什么民族,好像很随便,但是背后隐含的都是一套知识体系,我们都是沿着一套知识体系塑造的逻辑在叙述、在观察、在判断。而国家以此强调民族平等、团结。但这套符号系统的问题是自上而下,而不是每个民族的自身表达。
在这里面,服装是有争议的。因为很多的民族内部有很多分支,是不统一的。但这样的符号系统中只能选择一个符号,不能让彝族穿好几套服装。这样标准化的、外部规定的识别系统的代价就是忽视了内部差异性,也使民族族群自身并没有参与的机会。我们换一个想法,如果这些团结柱变成天安门广场的一个地方,给每个民族10平米展演自己所想展示的东西,我想不一定会这么整齐划一,一定充满着多样。这是我对团结柱的解读。
 
实际上这样的叙述并不是去年才出现的。把时间倒退10年、1999年国庆时,中国发行"民族大团结纪念邮票"的设计逻辑和民族团结柱如出一辙,是一个完整的一套知识体系。包括现在我们搞民族团结教育,实际上也是这样的一套知识体系。我们今天讲这个话题是要反思这样的知识体系背后所包含的到底是一些什么东西。
(图说:民族大团结纪念邮票)
现象三 "传统的发明":一种精英主义的构建
我们在各地的旅游及少数民族的地方都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比如在建设乌拉古城时即运用大量的符号、八旗旗帜。我以前对满族文化不是很熟悉,现在很熟悉,所有的旅游点都是崭新的八旗旗帜。这在中国社会是个潮流。我们来看一个案例,根据06年腾讯网的资料,彝族在红河州建了一个始祖雕像。我跟几位彝族学者聊,问他们小时候知道这个始祖吗?他们都说不知道。实际上,这里又包括了一套了新的知识生产体系。
彝族的研究里有很多资料显示这个民族在内部文化、语言、风俗上有很大的差异性,甚至也有学者挑战说,它是否能够成为一个族群。但在今天建立共同祖先的显赫雕塑背后又是什么样的逻辑?不仅是少数民族,汉族也在干同样的事。祭黄帝陵,是一样的逻辑,我们给华夏找了一个始祖,始祖是谁?候选人就是轩辕。轩辕牌位排出来,我们就是你们的子孙。所以我们都是炎黄子孙。这也是一个祖先的想象。
(图说:彝族始祖雕像)
什么是"民族"?民族想象的知识背景
到底什么是民族?上面三个故事都涉及到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民族?是哪一套知识体系塑造我们对民族的认知?
首先,我们的百科全书就是汉语辞典。汉语辞典对民族的解释有两个。第一个定义是:"指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的共同体"。第二定义是"特指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只要是了解的人都很熟悉,这个定义是斯大林做的。
实际上对于民族的认知最早、也是很重要的理论范式,今天在学界里叫"原生论"。原生论指的是民族是天生的,它是血缘和历史的产物。我们作为现代人可以做很多选择,可是有一个选择我们做不了,就是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这是给定的条件。这是原生论的逻辑:民族是先天的。斯大林做的一个定义[ 原生论(Primordialism):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也和任何历史现象一样,是受变化法则支配的,它有自己的历史,有自己的始末。只有一切特征都具备才算是一个民族。
斯大林这个定义强调的四点:共同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和共同文化。当然也说,民族消亡,它会有它的始末,只有具备一切特征,才算是一个民族。但是这有一个挑战:美国这样的国家,怎么办?美国有共同的语言--英语、有共同的地域--北美洲土地有共同的经济生活、有共同的市场、文化也很共同,自由民主天天挂在嘴上。按照斯大林的解释,美国人是一个民族。但这个答案听上去有点不妥,不妥在于还有一个范式,就是和它对应的"建构论"
所谓的"建构论" (Constructism):对群体亲和力的信念--无论其是否有任何客观依据--可能产生重要的后果,尤其对政治共同体的形成更是如此。我们将把这样的人类群体称为"族群"(ethnic group):这些人由于在体质或习俗上的相似性,或者由于同属于殖民者或移民,使得他们在主观上相信有共同的祖先;这种相信对于群体形成之宣传必然颇为重要。至于是否在事实上存在血缘关系并不重要。(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1911)。可以这么想:民族是后天的,血缘不是很重要,只是提供一个素材,你认为你是什么民族,你就是什么民族的,随你想的,是一个想象。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叫民族想象。
建构论后来渐渐成为主流。建构论的出现并不晚,对族群定义并深刻影响后世时,斯大林还没有写他自己的民族定义。马克斯•韦伯1911年发表的著作《经济与社会》已经强调:族群是主观上相信他们有共同的祖先,有没有血缘关系并不重要。事实上有没有共同基因不重要,是我们认知体系认为有,那就有了。所以建构论认为族群是一个社会建构物,是一个唯心的东西;不太准确地讲,我们可以把原生论的定义看成是唯物的。韦伯的是唯心的。
民族是一个边界,只有对着照才有意义。大家都是同一个民族在一起时,从来不想民族这件事,我们只有遇到了外人,我们才会去想我们是什么民族。
建构论重要理论的高产期是在1980年代初期,《想象的共同体》是1983年发表的。盖尔纳的民族主义也是1983年出版的,法国的让·吕克·南希也是1983年出的书,这个书名很难翻,大概可以说是"松散的共同体",日本人翻译成《失效的共同体》,台湾翻成《解构共同体》,完全没有了关系。所以大家一定要理解,做民族研究是多么痛苦多么费力不讨好的一件事。
我们看看建构论兴起的历史背景。1976年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逝世。可能在世界视野来看,毛泽东的逝世标志着人类史上最强大的左派运动的渐趋衰落。运动的一部分,就是民族解放运动没有了。但我们国家培养了很多研究民族解放运动、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很有名望的老学者。我请教他们,"您学完这个,到了80年代,你们都干什么?"他说,"是啊,国家专门培养我们研究民族解放运动,最后没有研究对象"。
《想象的共同体》的作者安德森本人是在东南亚民族解放运动中很活跃的人物。正是因为他们在群体上发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他们发现我们对民族的认知,不是因为有了民族,才有民族主义,正好是反过来,是因为在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后、帝国时代之后,不给皇上磕头了,总得有一个国家需要我们的效忠。向什么效忠,效忠的对象是什么,其实就是民族主义。在这样一个价值下我们生产出这么多的民族。
盖尔纳最高明的地方是提出"正是民族主义造就了民族,而不是相反",原先的因果关系是错的。我们都知道法国大革命时把路易十六头给砍了,之后人民要向谁效忠?真正的现代的民族国家体制建构中效忠的是国家。美国也一样。原来到新大陆的英国人很明确,是要去光耀上帝和英皇的荣光,结果自己却把英皇的军队打败了。到北美大陆殖民地的人很茫然,需要找一个新的效忠对象,这个时候就效忠了美国。
民族主义对中国人来说,绝对是一个舶来品。从欧洲发轫,并且伴随欧洲强大的技术和知识生产能力传遍世界。无意中,我们都在这种意识形态及逻辑的支配下创造知识,并且由这点知识来指导我们的社会实践。
沃勒斯坦也说,"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本身建构出民族主义的神话,而后者则建构出种族、民族和族群。"这还是马克思的观点──经济决定论。这一套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当然要生产出被剥削的对象,用边缘的力量去供养中心的力量。
种族(race)→民族(nation/nationality)→族群(ethnicity)
最早的认知文化是强调血缘与基因的想象。奠基于基因的认知会强调种族,这个种族主义是很可怕的。后来发现种族不足以描述群体,因为血缘对他们真的不重要。我也是少数民族,我是满族,可是我的母亲是汉族,我该怎么识别我的身份?
另外一种生产民族力量的就是政治,是现代民族体系创造的民族群体。联合国就叫"联合民族"。民族和国家是合而为一的,国家就代表民族。因为现在国家治理不能仅仅靠理性制度,必须有一套感性的东西增加凝聚力,进行社会动员。这套东西是什么?就是民族主义。
所以当我们讲伟大中华民族的复兴,这种感召力比理性制度的安排要强大得多。后来特别是移民社会里,大家都强调民族,冲突就不断了。特别是经过了60年代美国社会的种族冲突后,渐渐有一个知识的认知,开始把民族往下拉,去除它关于基因和政治叙述,把它变成一个文化群体、变成一个基于文化差异的群体。这就是今天我们说的族群。在中国已经有超过20年的争论,是叫"民族"好?还是叫"族群"好?在我们这个领域里有着水火不容地争论。
我很喜欢Kellas的定义,"(民族是)一群人觉得他们自己是一个被历史、文化和共同祖先所连结起来的共同体。民族有‘客观'的特质,这些特质可能包括地域、语言、宗教或共同祖先,也包括"主观"的特质,特别是人们对其民族性(nationality)的认知和感情(James G. Kellas, 1991)。"
我们把他这些比较学术的话退推开说。民族有先天的成分,可能有一些客观的血缘基因、体质这些特征,也有主观的东西,特别是你对自己民族特性的认知和情感。这个东西最重要。我们就可以把它翻译成通俗的话,民族既是先天也是后天的。
(责编:RXX)
顶一下
(3)
100%
踩一下
(0)
0%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杂志订阅 | 联系我们 | 投递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