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论文集: 金雁秦晖(著)《十年沧桑:东欧诸国的经济社会转轨与思想变迁》[C]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 埃尔斯特斯莱格斯塔德(编)潘勤谢鹏程(译)《宪政与民主》[C]三联出版社1997年 阿伦特等(著)何怀宏(编)《西方公民不服从的传统》[C]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荆尧常燕生辛旗(编)《九十年代台湾政治》[C]华艺出版社1991年 「注释」 [1]本文所称“变革”概念或需略作辨析。亨廷顿在分析民主化时把转型过程划分为变革,置换,移转三种类型。而以威权体制下掌权者在民主化中起带头作用者为“变革”,而把体制外力量通过斗争促成威权政权垮台,实现民主化者为“置换”。由政府和反对派采取的联合行动而产生,则为“移转”。证诸台湾史实,主线当以体制外的民权运动为,按亨氏之说即“置换”,可理解为秩序结构中的权力置换。而证之90年代的发展,则当时威权当局领导的主动开放“报禁”“党禁”与之后的“宪政改革”以及后美丽岛时代的社运——“自力救济运动”对于最后实现民主转型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可说涵有亨氏“变革”与‘移转“意味。故理念之类型于具体之历史中往往共同显现或交替出现。而本文之”变革“则包括这亨氏”置换“”变革“”移转“三者,取其变化秩序之共同大意。 [2]亨廷顿(著)刘军宁(译)《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M]P139上海三联书店 [3]同上P140 [4]同上P141 [5]亨廷顿(著)刘军宁(译)《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M]P150三联书店 [6]转引自江南《蒋经国传》[M]P454,中国友谊出版社,1984年版 [7]所谓“社会化”指行动组织在行动开展目标与行动依靠力量上对广泛社会领域与社会大众的投入与关注。 [8]所谓“组织化”指公民行动中中集体性行动这一类型下次级范畴中的组织性行动所具有的一个主要特征,即个体在集体行动中经由一个固定规范的机构被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有效的整体,目标一致,行动一致的状态。组织化是民主化过程中公民行动发展的重要方向与途径,对于其中的各种类型文中还讲进行分析。 [9]这里所谓“政团”即政治性社团,是指组织性公民行动中的一种组织类型,其一般是由非政治性社团(如杂志社,学术性研究会,学生社团等)发展而来。以政治性诉求为标地,进行政治性活动,可以成为政党的前驱。它是把各种积极力量转化纳入政治行动轨道的重要途径,比一般社团的组织化要求也更高。 [10]转引自江南《蒋经国传》[M]P454,中国友谊出版社,1984年版[11]相关情况参见李达(编著)《台湾党外领袖人物》[M]广角镜出版社1987年版 [12]江南《蒋经国传》[M]P454,中国友谊出版社,1984年版 [13]此点对于公民行动乃至文明转型的成功以及公民行动与公共领域中的一般民众行为的区分关系重大,不得不略加以申说。对法律规范的强调是防止民主的激情与权力的欲望争脱理性的节制,演变为有野心的领袖操纵下的暴民政治。台湾民主化中出现的族群撕裂与统独纷争如果没有被规范在法治的轨道中,其民主政治与公民社会也将是岌岌可危。 [14]70年代党外刊物《台湾政论》曾刊载《台湾社会力分析》一文,剖析威权统治下的台湾社会状况,引起知识界很大震动。 [15]参见葛永光等著:《现代化的困境与调适—中华民国转型期的经验》[M],台北:幼狮,1989。转引自邹建锋、蒋婕虹《台湾政治发展的推动力分析:以自力救济和政党政治为例(1984-2002)》,《世纪中国》网站。 (责编:YeL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