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初新一轮G20峰会将如期在伦敦召开,在全球金融体系风雨飘摇之际,也给人们带来一些变革的希冀。
众所周知,G20包括了19个国家以及欧盟,其GDP总额约占全世界的85%,人口则将近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因此这些国家的政策博弈,自然在全球范围内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回顾历史,1999年西方七国集团财长首次提议成立20国集团,到1999年12月15日,G20启动会议在德国柏林召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初G20产生的主要目的在于应对亚洲和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动荡的冲击,而到了现在却“风水轮流转”,成了解决源自发达经济体的金融危机的“救命稻草”。
去年G20提出的“华盛顿宣言”,虽然承诺要改革国际金融体系,但却充满妥协意味,也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因此,随着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金融困境日益严重,本次伦敦会议被寄予了“不可承受之重”。
我们看到,G20尚未开幕,前期的博弈便已经展开,在俄罗斯和中国官员都表示希望有“超国家”或“超主权”货币来成为新国际金融秩序的基础之后,美国却对此表示了坚决反对。这也使本次会议增添了几分阴影,因为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真正目标,在于打破美元垄断地位与美元泛滥。
目前来看,G20与会国其实分为三大阵营,即美国、欧洲和新兴市场国家。事实上,G20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力量格局变化后各方表述利益诉求的新平台。随着G20的临近,这三方势力的关注点也在不断变化。此前根据各方的判断,预计在G20会议上,美国和日本将继续强调加大经济刺激力度,而尽量回避美元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问题;欧盟将继续呼吁改革金融体系,尤其是要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其根本目的也是为了遏制“廉价美元”的冲击;此外,以中国、巴西、俄罗斯和印度这“金砖四国”为代表的发展中经济体,则共同呼吁,必须对国际金融机构进行改革,以增强新兴经济体的发言权和地位,最直接的目标大概是增加在IMF的投票权份额。
许多人认为,从金融角度来看,伦敦G20会议距离第二次“布雷顿森林会议”仍然还很遥远。奥巴马政府已经多次表示,本次会议“不讨论特定经济指标”,因此,由于美国这个主要游戏参与者的“消极”,要改变现有国际金融制度还是“纸上谈兵”,因为非美元货币都还没有实力挑战美元霸主地位。
当然,近日似乎认识到过度强调分歧会导致G20成为“水中花”,进而影响全球协议应对危机的基础,日美的表态都有一定的变化。如日本首相麻生太郎日前表示,由于IMF基础薄弱,他将在G20会议上呼吁加强国际金融监管。而美国财长盖特纳也曾表示,奥巴马同意在G20峰会上讨论建立新的全球金融监管标准。
应该说,由于美国不可能放弃原有国际货币体系下的巨大利益,本次会议的最终结局,可能只是美国与欧盟之间金融利益的适度转换。当然,对于发展中国家可能获得IMF更多投票权的“渔翁得利”,虽然由于IMF的弱化而显得吸引力有限,但也有助于打破现有国际金融利益格局。以此为契机,中国和新兴市场国家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国际金融机构展开“合纵连横”。我们看到,为了摆脱在国际金融体系中日渐衰落的尴尬地位,IMF和世行近年来都展开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增加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话语权,从而试图重新获得国际金融主导地位。但由于美国的过于自大,现有国际金融组织与其之间也存在一定矛盾,如IMF就曾声称美国应对金融危机承担更大责任。而在世界银行内部,美国和欧盟的斗争也日趋激烈,使世行政策对美国“一边倒”的局面已不复存在。在让世界看清美国“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行为时,这些因素都是我们可以有效利用的。
就此意义上看,伦敦G20的真正价值所在,既是再一次表达全球联合抗击经济金融风暴的“信心”,也是全球金融摆脱旧体制、走向“多元化”格局的起点。 (责编:文纵小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