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纵横专题 > G20--共同的春天? > 王欢:G20背景下的中欧关系
王欢:G20背景下的中欧关系
时间:2009-04-14 来源: 作者:本文来源于《财经网》 被查看:

专访布鲁塞尔当代中国研究所主任乔纳森•霍尔斯拉格

  【《财经网》布鲁塞尔专稿/记者 王欢】当前经济危机下,特别是在G20伦敦峰会的场合上,中国和其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能否真正如外界期待那样在危机下携手、共度时艰?中欧关系未来如何发展?就这些问题,《财经》记者在欧盟总部专访了布鲁塞尔当代中国研究所主任乔纳森•霍尔斯拉格(Jonathan Holslag)。

  采访地点约定在坐落于布鲁塞尔法律大街上的皇冠假日酒店里。因为该酒店与欧盟委员会大楼隔街相望,一小时的采访活动结束后,霍尔斯拉格须立即赶到欧盟委员会大楼,在那里接受即将访华的欧盟委员会对外关系事务委员瓦尔德纳的特别约见,就后者在G20伦敦峰会前夕启动中国之行作最后的政策建议。

伦敦峰会前的协调

  和霍尔斯拉格的交谈自然首先论及瓦尔德纳委员即将启动的访华活动。将在3月29日和3月30日访华的瓦尔德纳,是G20峰会召开之前最后一名来华寻求政策磋商的政要。霍尔斯拉格介绍说,瓦尔德纳访华的主要目的将是和中方在反对保护主义方面达成一致,同时也为即将在5月重开的第11届中欧领导人峰会做筹备。

  霍尔斯拉格表示,反对保护主义可能是瓦尔德纳此次访华前最易达成的、可被衡量的外交成就,而在欧盟最关注的建立全球新金融监管体系方面,将是中欧之间十分微妙的问题(a big tricky question),因为这需要回答“谁来领导这个新的全球金融监管体系、谁来为之承担责任”的问题。

  但霍尔斯拉格坚持认为,在为IMF这样的国际金融组织增资、建立新的全球金融治理方面,中欧之间还是存在很多领域可以进行合作。

  欧盟在刚结束的春季峰会上达成了向IMF注资750亿欧元的决议,同时同意将IMF投票权改革的时限从2013年提前至2011年,以及在结束欧盟国家垄断IMF总裁职务方面作出让步。作出这些“慷慨”的政治决定植根于欧盟需要IMF的帮助,为其陷入经济泥沼的东欧成员国纾困的现实考虑。但这无疑在欧盟与同样将IMF改革置于伦敦峰会主要诉求之一的中国之间开辟了共同立场。

  “欧盟很显然不可能单独向IMF进行大量注资,因此欧盟需要新兴市场国家、特别是中国共同启动这个进程。”霍尔斯拉格说,“我认为我们应该在大多数具有共同看法的问题上合作,而不要被小的分歧所蒙蔽。此外,中欧之间在建立开放和自由的贸易秩序方面、在保证出口市场的金融秩序稳定方面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共同利益。”

  不过,霍尔斯拉格亦揭示了当前存在的一个深刻问题。他认为中国现在面临着一个两难处境,一方面,美国方面对中国增持美国国债有着强烈诉求;另一方面,欧盟方面又希望中国能向IMF大笔注资。

  “中国虽然有着庞大的外汇储备,但也不是无限制的,因而这需要中国必须作出抉择,这对中国而言是个极其微妙的问题——一方面需要维系和美国的金融关系,而另一方面又似乎要在重建世界经济和金融秩序方面有所作为,在此时刻,中国无法同时取悦于所有人,所以这是一个平衡游戏;而且欧盟和美国也不会甘于赋予中国以领导者的角色,美欧之间基本上只会是在内部商讨和解决他们之间的分歧冲突、最后对外做出一个非常外交性的决定(a very diplomatic decision)罢了。”

中法关系与民族主义对中国外交的塑造

  伦敦G20峰会将不仅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拯救世界经济的场所,也可能同时成为政治关系发酵的地方。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同法国总统萨科齐能否在G20间隙时作双边私下会见、从而带来中法关系的重生也正在被外界所广泛猜测,与此同时,法国前总理、中法关系“救火员”拉法兰将携十名法国商企要员4月初访华的消息也被公布。

  霍尔斯拉格认为,和外界的关注和期待可能存在差异,中法关系不可能在伦敦G20峰会上占据重要位置。但是霍尔斯拉格亦对中法关系以及拉法兰的即将访华作了一番分析,毕竟从近期来看,中法关系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左右中欧关系摇摆方向的中心因素。在他看来,拉法兰此次访华和往常一样,只是作出某种个人姿态,因为他的访华并未得到法国政府的官方支持,如果说要借高层访问来拉动中法关系的话,来华访问的起码应是法国外长库什内本人。

  霍尔斯拉格列举了曾因会见达赖而造成中德关系停顿的德国总理默克尔最后与中国捐弃前嫌的例子。他认为法国方面无法任由这种不健康的关系长期发展下去,中国方面也最终会向法国表现出仁慈的一面。但霍尔斯拉格也冷静分析道:“中法之间虽然迟早要进行挽救颜面的外交努力,但中国决策者现在也面临从外交战略的理智考虑和照顾中国普通大众的民意期待这两方面的平衡抉择,因为从现在中国的普遍民意来看,不会过早地宽容法国。”

  霍尔斯拉格自然谈到了中法关系所呈现出的民族主义情绪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塑造问题。在他看来,中国现在的民族主义不同于反对外来侵略者时的那种形态,而逐渐转化为了民众对中国潜在实力的认定上。

  “中国应该继续努力维持负责任的形象,继续使外界认为中国可以充当团结国际社会的引领者的角色。”霍尔斯拉格说,“中国目前还是应该关注于其长远的国家利益考虑,那便是维护国家稳定,并且要努力使国际社会的主要行动者达成共识,这对于中国而言非常关键,诉诸过于自信的外交政策对中国而言具有反作用。”

中欧关系

  研究中欧关系多年,和布鲁塞尔幕僚关系甚密,同时与中国智囊界保持频繁接触的霍尔斯拉格向《财经》记者道出了他对中欧关系的基本总结。

  他认为,从布什在白宫接见达赖和萨科齐在波兰会见达赖于中国政界和民众中激起的波澜相差甚大可以看出,中美之间由于在经济、安全和外交事务方面有着更紧密的相互关系而更像是对战略伙伴,而中欧之间还远未形成口头上所宣称的“战略伙伴关系”的程度。

  霍尔斯拉格坦率地指出,单纯指望中欧双方的高层接触来拉升双边关系“战略性”是行不通的,因为中欧之间的对话范围目前确实已经覆盖了所有应该覆盖的领域,包括经济、政治等方面。相对于美国,中国更容易对欧盟“动怒”仅是由于中美关系、中欧关系发展程度不一所致。

  霍尔斯拉格客观地对由27个成员国构成的欧盟作了形象地描述。他认为欧盟还只是个“外交婴儿”,他以其在欧盟委员会提供政策咨询的实际经验为例,说明了欧盟达成共同外交政策立场的空前难度。他描述道,一项政策的制定,会同时在其面前呈现27种不同的政策角度,相关方往往经过胶着争辩也未得其果。霍尔斯拉格认为相比而言,中国外交显得比欧盟更加具有一致性、也更加细密(more sophisticated)。

  “中欧之间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更多地将实质内容注入到双边关系之中,并且要不仅在经济层面,还要在政治层面更多地追求以结果为导向的(more result oriented)双边关系发展模式,这对欧盟而言将越来越重要。如果欧盟方面一味地考虑从中国方面能索取什么,以及怎么索取,将无助于双边关系的进展。中欧之间可以一个峰会接着一个峰会地开,但是只要欧盟内部各成员国之间是分裂的,就只会延沓中欧关系改进的过程而无益于中欧关系的进展(only making process rather than progress)。”■  

(责编:文纵小编)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杂志订阅 | 联系我们 | 投递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