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大变局的成因及未来发展 巴曙松 巴曙松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常委,还担任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企业年金资格评审专家、中国证监会基金评议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银监会考试委员会专家、招商银行博士后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等,先后担任中国银行杭州市分行副行长、中银香港助理总经理、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等职务。巴曙松研究员还曾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专家,并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担 非常高兴这次来参加冶方基金会举办的这个活动。在这个百年一遇的大危机中每天都在发生大的事件。我们又恢复了小时侯的习惯——记日记。对我们从事金融研究的人来说,每天值得记的事情实在是太多,有的时候晚上还要等到美国市场收盘才敢去休息,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睡眠严重不足。就在今天,也发生了两件对我来说有意义的事情,第一个有意义的事情是今天早上6点,20国首脑的峰会发布了一个共同的宣言,这是全球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金融危机以来第一次真正的全球同步的讨论,而且20国这个平台以前发达国家不怎么搭理,只要几个发达国家讨论就完了,现在得把这20个国家的新兴市场,把中国都叫去,我专门对照了一下胡主席的演讲稿和最后的宣言,中国的意思在里边反映还比较多,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会议;第二个对我有同样重要的会议就是杨平秘书长召集的这个会议,在这么一个百年一遇的大危机里,大家还有从容的心态坐在这里我们讨论一些形势方面的问题。 据我了解,在广东已经有63000家企业已经倒闭了,显然大家不在此列,如果能够生存下去,度过这个难关,我相信下一步会有非常大的发展机遇,中国的词汇里充满着智慧,百年一遇的危险就有百年一遇的机会。 一、 全球经济大变局的成因 “全球经济大变局的成因及未来发展”这个题目本来我觉得是很难的一个问题,结果今天20国首脑会议的公报就把这个问题回答了。今天我6点钟起床,第一时间看了20国的金融首脑的公告,它用三句话回答了这个问题:宏观政策缺乏连贯性和一致性,市场参与者过度追求高收益,承担高风险和经济结构改革不充分是导致这次经济大变局的根本原因。这三句话怎么理解呢? 第一,美国没有为中国的和亚洲国家的崛起和参与全球化做好宏观政策的准备。在过去的10多年里,美国保持了高增长,但是物价非常低,美国金融界把它归结为新经济带来的劳动生产力的改进,包括美联储格林斯潘都持这个观点,美国很多知名的经济学家和知名的研究机构,包括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都专门撰文说美国通货膨胀似乎消失了。实际上,真正的导致美国高增长里的低物价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参与全球化,以中国为主的企业家大量的给美国出口低价商品,维持了美国的低物价,而美国没有意识到全球化的重大的变革,依然大规模的放松货币,投放流动性。在这个宣言的新闻稿里边,欧洲和有关国家强调要指出来这是美国的货币政策缺乏连续性和过度投机,美方坚决放对把美国的写进去。布仕还特别说,你们说我们管得松,欧洲管得那么严,不也出那么大的事吗?这是第一个原因“宏观政策缺乏连续性、一致性”的理解。 第二,市场参与者过度地追求高收益,承担高风险。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的说法,他是林毅夫的前任,世界银行的副行长与首席经济学家。他有个比喻,说过去几年全球的人玩的一个游戏是我们出钱,给华尔街人去赌博,赢了给你,赔了大家承担,这样一个游戏怎么可能玩下去? 第三,经济结构改革的不充分。很多国家,包括美国、中国对于全球化带来效率的提高,对中国参与全球化可能带来的影响的认识都需要一个过程。在这次奥巴马的竞选里边,还有很多基于纺织行业等等利益团体,基于行业的压力,还在说汇率的操纵等等的指责,要说汇率操纵,美元贬值最大,那是最大的汇率操纵,无论人民币怎么升值,按照劳动力成本,美国人民生产的皮鞋、衬衣是不可能比中国生产的皮鞋、衬衣便宜的。不可能回避全球化带来的变革趋势,任何人也阻挡不了。这是20个国家的金融元首对全球经济大变局的成因给出的三个方面答案,以我有限的知识是不可能超过这三点的。 昨天刚刚找了个家具企业作了个调研,他问我明年哪些行业会比较热。我想,如果是冬天到了,所有的人都会感觉到寒冷。有些人以高深的姿态说,现在的决策面临的不确定因素比较多,我倒觉得很多因素都已经确定了,投资确定下滑,消费确定下滑,出口确定下滑,GDP确定下滑,而且下滑速度还在加快。国际金融秩序在持续动荡,最大的不确定性是我们将怎么出台(政策)。我想把这段时间我们调研,了解的情况给大家作一个讨论,交流。 二、 对未来走势的判断 我将近期我们分析跟踪次贷的时候一些大的判断,给大家作参考。 第一个大的判断是这次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冲击大于1998金融危机。几个方面的理由: 1、GDP对出口的依存度 1998年中国出口占GDP的18%,到今年,出口占到GDP38%,这对经济的影响特别大。 2、两次金融危机出现问题的国家不同 1998年的金融风暴,是我们的竞争对手,泰国、马来西亚等,都是向发达国家出口的一些国家出问题,欧美没有大问题。以香港为例,香港从1998金融风暴走出来,日资撤离,美资流入,达到了一个新的平衡,整个亚洲,大致也是这样,所以那个时候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机会,现在是我们的目标市场出问题。 中国经历过两次经济快速增长的周期。第一次是1992年,小 3、房地产的影响与政府投资的效果 在1998年的时候,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还未启动,那时的房地产市场跃跃欲试,但还没有全国意义上的房地产市场,1999年房地产改革,盘活了全国的房地产市场,带动了中国内需的高速增长,这是一个多大的市场?建设部给我的数字是130亿平方米住宅,按3000元每平米的平均价格计算是40万亿,是中国居民拥有的单一最大的资产类别,那时是百废待兴的阶段。现在,我们处在房地产正在调整的阶段,房地产市场调整对实体经济的杀伤力我们还没有完整的见过。上一次房地产市场局部的泡沫,在深圳、北海和海南,那只是土地炒来炒去,没有建成房子,对实体经济带来影响不大。现在,房地产跟千千万万实体经济产生了联系,占固定资产投资接近25%,约在22—25%之间,这一块明年对投资的贡献也基本消失。现在1.8万亿的财政投资可能还不能够填补因为房地产市场调整而带来的投资的下滑。所以现在说扩大内需面临着比1998年更严峻的形势。 从10月份的数据看,工业增加值大约8.2%,这样GDP的增长大概在5—6%左右。我是根据过去的经验推算,可能会犯错误,具体的公布数据,以国家统计局为准,比我更准确。但是工业值只有8.2%的话,我觉得GDP增长大概就在5—6%左右,我相信,这是促使党中央国务院非常果断地推出政策的很重要的直接原因。这是我先给大家汇报的第一个判断,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冲击大于1998金融风暴。 如果这个判断成立,我们的很多政策就可以类比了。比如说,如果这次冲击比1998金融风暴大,利率政策,1998年一直是减息,最低减到了一年期只有1.98%。如果这次冲击比1998年的大,那么减息程度就会比1998年的高,财政投资对GDP的带动作用也不能低于上一次的,这是一个比较难达到的目标。国务院 为什么效果可能会打折扣呢?原因就是民营企业家的崛起。在1998年的时候,政府和国企所能支配的资源占整个国家的50%以上,高的时候达55%,经过十年快速的发展,民营企业发展起来了,政府和国企所支配的资源降到30%以下,70%是民营的或民营所控制的经济体。再靠20%多的国企去带动中国经济大车,所需要的财政投资比那时规模要大很多,而且要找到一个比较好的实际需求的基础设施不大容易了。北京建了3个航站楼,我看到写《世界是平的》的作者弗里德曼回去在《纽约时报》写了篇文章:“我来看奥运会,坐在鸟巢,走3号航站楼回到纽约,我就感觉中国是发达国家,美国是发展中国家。”中国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再找好的基础设施也不容易。 而且中央财政的这次出资所占的比例还没有达到1998年的比例,其中相当一部分靠地方政府和银行的配套,地方政府的负债能力不能高估。从我们在江浙、珠三角所做的调查看,地方财政还是个土地财政,地卖不出钱的时候,各种问题都会出来,地方政府的配套能力怎样,值得怀疑。如果要增长地方政府的配套能力,要放开地方政府的发债,也存在问题。一是修改预算法,二是广东的前车之鉴还在,约束机制在哪里?同时,现在的银行与1998年时的银行也不一样,1998年的银行还只给国家剥离不良资产,说让放多少就多少,说放给谁就放给谁,说核销谁坏帐的就核销谁的。而现在,银行都经过股份制改革了,上市了,好多还有个人的股权,行长的业绩都跟个人挂钩了,不是政府让放就放的。 综述以上几个方面的原因,得出的结论是:得做好比1998金融风暴还坏的打算。如果在明年下半年,这次的经济调整尘埃落定的时候,那将迎来非常大的发展的机会,不同行业不一样,大概都在明年比较难过,如家具行业,最困难的时候在6、7、8、9这几个月,因为在1—5月,往往确定了全年销量的三分之一,现金流断不了,6、7、8、9月是空前的淡季,到10月后,节日一多,销量又上来了,现金流又上来了。所以现金流能不能度过6、7、8、9这几个月是关键。不同行业有不同的空白期,大家知道自己所在的行业负债状况、现金流状况,知道哪个时期是最危险的时期。根据我们对房地产3000家企业的抽样调查,3—6个月是他们能承受的现金流的极限,20%房地产商负债率的极限,“剩者为王”。谁要是最后剩下了,发展机会就来了。 其次,来看看次贷危机将从哪些渠道影响中国经济 1、金融证券 大家与媒体关注的很多的目前看来最不重要的与次贷相关的金融证券损失非常有限。 2、贸易渠道 从外需来说明年的贸易会非常难看,今年,对美国的出口下滑了,欧洲的增长还比较快。但现在欧洲经济开始下滑,而且人民币对欧元也大幅升值,所以,明年出口不要做太大指望。广交会的状况就是一个典型的说明。说到扩大内需,以前往往容易是流于口号。形势从来就没有明年这么严峻,目前的格局是外需在下滑,内需也在下滑。我们从10月份的数据看得出来。 3、资本流动 10月份开始就出现了资本的净流出,总体上来看,目前的规模是可控的,但是发展趋势怎样,管理手段跟不跟得上?当年这些钱进来,如入无人之境,它要出去好象也不难。我曾和钟伟教授合作过一篇报告,评估下来我们认为外汇管理是最不用担心的。资金可以自由的出入,说明我们放开外汇管制,问题不是太大。 4、对企业的提醒——要增强对金融市场波动的把握能力,增强风险意识和风险评估能力 我对我们的企业家特别要告诫,经过这次危机,我们的企业家要增强对金融市场波动的把握能力。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中国形成了非常强大制造能力,但我们的能力主要也在制造环节,全球很多行业很大程度上已经金融化运作了,如果我们经常停留低端在制造环节和下游环节,有限的一点利润率也会被市场波动所吸走,以目前受到灭顶之灾的造船行业为例,航运股票在国内与香港的波动幅度。目前我们国内的航运公司定一个船,开辟一条航线那是非常不容易。利润率不够,周期也比较长。在一个金融化运作的时代,可以把它指责为过度金融化。一方面是实体航运的供求关系,盈利计算,但是国际大型的航运公司,包括金融机构开始介入,把它放在金融化的运作中,如航运指数、期货交易。当全球经济复苏往上扩张的时候,造个船再快也要两年,它也是一个个钢板捍起来的。所以短期内供应量反映不那么快。这个时候他看好航运指数,买入5%、10%的保证金,那么这边看涨。5%的保证金,20倍的利润你干不干?如果仅仅是这样,那还好。问题是对我们制造业杀伤力大的是加入了金融化的运作,对于追求高利润的金融机构这个利润不够,我出点订金,在船运订单明明已经短缺的情况下,订,船停在港口,那么你再去订船不是更订不着了,运输价格更是暴涨,这种是以20培放大的利润来赚。他损失的是实体的定金,在金融市场上赚的钱是20培。航运那么紧张,船那么紧张,我们这个时候要做的是赶快下订单,整个台州变成了全世界造船中心之一。既有国家投资的,也有民营企业家相互集资的,后者死得更惨,现在都停工了。到了经济周期开始回落的时候,这个时候卖出、卖空,也是5%的保证金,20倍的利润。同样把船造出来,或者杀低价格,你100,我50,或25,这个时候价格倍数放得很低,他损失的只是实体的一部分,金融方面挣得多。我们的不少企业在这个时候伤痕累累。最近到宁波去调研,当地最大的几家企业,在两端挨打,上端原材料,也是对冲基金的介入。最近用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回归”,国际金属年会上用得最多的是“金属回归”,这个都被金融行业的炒得很高,本来是金银铜铁,炒得不像金银铜铁,炒得象金融工具一样。今年次贷危机的时候是“金属回归”我看不只是金属回归。金属就是金属,你怎么可能把金属的价格炒得那么高呢。我们一个铜材料加工的企业,进口了原材料以后了,5、6个跌停板,赔死了,那么在这个大幅调整的预期下,整个产业链都预计铜和与它相关的下游、中间产品会降价,主动的收缩库存的时间。原来3个月的库存压缩到2个星期,会突然消失了两个半月的需求,这样就有个自我实现,真在下跌。一个是原材料货存的消化,一个是已经产生品货存的消化,至少需要两到三个季度。 我们的企业家优点在制造环节,在于出生在一个快速成长的经济中,缺点是对金融运作不熟悉。不仅是我们国内的企业家,中信,泰富这样的大牌也是一样。从我们的专业角度讲,原因归结为我们现在的企业、财务部门就是一个记账功能,它和真正的“accountor”这样一个能把资产负债表进行浮动的管理,存货的敞口进行动态的检测和计算,把资本金的承担范围以内进行资本金的承担能力的功能相距很远。我在国内还没见到,只在香港的几个大企业见到,这个会计系统太贵,大的七八百万美元,小的二三百万美元,责任就要记到金融机构身上,金融机构没有为我们的企业提供这样的金融服务,或者提供得不够。我们的企业出了问题,银行都不知道企业出了问题,企业的主业挺好的,销售还不错,怎么突然就出这样大的问题。我们现在还有上市的矿业公司说我们的库存亏很多,明年还很多订单没落实、执行,如果再执行亏得更多。当时没有评估一下,锁定一下,只想挣钱去。我们没有真正的企业的风险评估部门,这既是我们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的不足,中国的金融机构实在是比较舒服的,想不挣钱也不行,四个点的净利差,全世界少见。这样的行业应该为企业提供有点技术含量的服务,为企业提供一点真正的财务诊断、评估和风险管理的服务。金融机构为什么能够存在,其它的职能都可以被分解,被替代,只有独到的风险管理的专业技能是不可替代的。我们的企业经过这一次创伤,也要评估一下,我们整个企业经营不同的流程、不同的产业链,不同的环节,它的风险承受有多大,它的情景的模拟怎样?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据我们观察有可能是一些高负债的发展中国家会出事,它借不到钱,这个会形成市场的又一次恐慌,这是我们企业家的机会。比如阿根廷、俄罗斯,俄罗斯靠油,油价一跌,收入就少了。 还有一个可能的动荡。我们发现一个悖论,珠三角、长三角的企业家象盼星星、月亮一样希望欧美国家尽快走出衰退,重新带动我们的出口企业走上增长道路。但我们在海外的调研表明欧美衷心的希望我们4万亿的投资把他们从衰退中带出来。这两个命题与期待中,必定有一个为假,或者两个均为假。到了明年一二季度,数字很难看的时候,大家都踏实了,那可能也是一个动荡期。百年一遇的大危险也是百年一遇的机会,非常平淡的增长创造不了大企业家,只有这种动荡才有可能产生大的企业家。巴菲特说过,只有在潮水退去的时候,我们才知道谁没有穿泳裤。他还说过,你什么也不懂,什么阅历也没有,就去参加一个牌局,你都看不出谁是挨宰的,那你肯定就是挨宰的。这次美国朋友展现给我们看,我们得好好总结提高。纵观三十年改革开放,发展比较快的时期往往是决策者比较自负,手慢慢伸得比较长。 尽管对我们今年政策的调整有正面合负面的评价,但至少有一点可以断定,以三中全会为标志,我们进入一个频繁的出台期、政策期、放松管制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时期。可以放的还是很多的,根据宣传口径,我们有建国以来最强大的国力,举办了奥运会,冰雪灾害也过去了,四川地震也抗住了,财政实力空前大,外汇储备2万亿。1998金融风暴人民币要贬值,我们死抗住,现在还是有升值的压力,流动性还是很充足,内需的空间很大,到底增长点在什么地方,这么复杂的问题我怎么会知道。每个大的熊市的后期都能成长出非常优秀的股票一样,这次也会出现,这次的股票就在上市的1600家公司中,在在座的各位企业家的行业中。这个时候就是需要调研、把握的时期。 三、 关于未来,巴菲特并购比亚迪的启示 在巴菲特并购比亚迪之前,有不少国内外的专业机构去调研,得出的结论是不值得投资,劳动力成本在上升、资源价格在上升,生产出来的蓄电汽车,从大理开到昆明,半路没有加油怎么办?不买。巴菲特一入股,股票当时就上升,以前8元,现在天天16元以上,当时就翻一倍。市场不好,大家没信心,香港市场最担心的是怕买时就垮了。巴菲特为什么要买,他作为股神、大师,图的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商业模式和转型的方向。现在大潮退去了,但大潮再起的时候有几个特点是能够纠正在这次动荡中中国企业和金融市场上的出现的缺陷的。 第一,从中国大的行业来说,中国必然需要一个行业象当年的房地产行业一样前后100多个子行业带动中国经济的增长,很可能汽车及相关行业全世界有个大变局。全球9个大汽车巨头的格局多年不变,地位撼不动,任何试图改变这个发展路径的都被打压,因为它要保持发动机、石油、传动、材料方面的优势,要转到别的路径,它的优势就没有了。那么现在机会来了,通用的股价是3美元,外资投行对它的估值是0,要破产了。它给了一个中国这样有巨大的中端市场的改变汽车业格局和游戏规则路径的机会。中国可以领先,就象手机短信,在国外,很少有人发短信,在中国则成为一个蓬勃的产业。同时,它绕开了资源依赖,油开采量在下降,开采成本在上升。你现在看到油在跌,等到大潮涌起,美国印的那么多钞票到哪去了,还不是到市场上去了,那个再高的时候,还走老路,高资源依赖型,资源透支,又会受到严重的伤害。 第二,中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是需要就业的。为什么第1—3季度GDP9.9%的增长,我们还那么担心,就是因为就业严峻,大家到东莞看一下,广州火车站民工潮提前了。任何时候我们不能忽视就业。比亚迪把特定的需要,一些精度不高的技术人工化,很多人去做,把它变成劳动密集。 第三,它不是简单的制衣、制鞋的劳动密集,它整合后,有一点话语权和专利的技术密集。 这几个因素,它可能是潜在的内需增长点,它可能回避了中国高资源增长路径,它依托于中国有巨大劳动力的现实资源,同时,它获得了国际范围的定价权。 此文章通过现场会议讨论录音整理而成。 (责编:文纵小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