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纵横专题 > 国有企业——扩展与收缩 > 第一部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中国国有经济——强势与弱势
第一部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中国国有经济——强势与弱势
时间:2009-08-03 来源: 作者: 被查看:

  

面对全球金融海啸,如何才能保持中国经济较快的增长速度?政府采取了财政扩张的政策。然而,在国内的政治经济环境之下,政府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信贷政策,基本上都将会被国有企业所吸纳。国企,将是政府财政扩张的主要渠道,受到激励的国企倾向于肆意扩张,不计成本地运作。与国企相比,民营企业较难得到政府的信贷支持和政策支持。面对金融危机,他们倾向于采取收缩及回笼资本的对策。在2008年于昆明召开的冶方秋季论坛上,众多的民营企业家都表达将采取收缩过冬的策略。这将造成中国经济国有企业扩张和民营企业收缩的双重困境。

  

市场经济改革之后的国有企业,不再解决就业,而是以企业效益为企业经营的目的,国有企业集团已经构成一个强有力的利益集团。而目前的经济危机又为该利益集团进一步扩展、强化集团利益提供了机会。一面是越来越成为分利集团的国有企业吸纳越来越多的资源;另一面是面对危机不断收缩以求自保的民营企业,中国经济的创新增长点将在何处?中国经济又将如何才能吸纳教育水平不断提升的、越来越庞大的就业人口?经济危机之下的中国经济,如何破解这一双重的僵局?毫无疑问,要解答这些问题,冶方公共政策研究网,特别邀请相关问题的资深研究者和青年学者共同讨论这个问题。

    与会者:

    邓聿文 中央党校学习时报编辑

    张耀祖  中国工人研究网主编

    马冬玲  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

    刘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学院讲师

    黄     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

 

 

李响:我们基金会前一段时间做了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讨论研究,就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言,自92年提出来建立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到今天为止,有18年的历史了。有一点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里面,获利最多的实际上就是国有企业。我们想进行一个讨论,探讨一下国有企业从1997年到2009年12年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结构构造,权力高度集中于管理层,利益分配集中于管理层,企业收益靠垄断化或者政策化手段获取原来不具备的市场竞争能力,邓聿文对中国国有企业未来的走势有一个比较好的看法,张兄是做工人运动的,国有企业中最大的受益者是谁?成本的最大承担者是国有企业工人,包括今天国有企业雇佣的农民工,他们都是最大成本的负担者,尤其做政治经济学的,专门研究中国转型社会转型过程中,政治经济学的变革,包括社会发展变革模式,我们现在不是考虑模式,我们从它本身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跟他实际能做到的,最后可能实现的进行对比分析,对这种矛盾性我们做一个讨论。

 

邓聿文:关于国有企业,我略有研究,以前写过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企业管理的书,我在报社工作,关注范围杂,说得好听点是杂家,不好听就是万金油。就国有企业在中国市场经济的地位而言,看看金融危机以来,国家的四万亿资金的走势就可以明白了。国家的四万亿投资以及银行贷款的钱基本进入了基建领域——铁公基,民营企业获得贷款非常少。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不起来,还是要谈制度改革。第一,中国经济结构的垄断化程度,可以从两方面观察,比如从近年纳税看,近年的中国税务杂志,每年发个纳税百强榜单,榜单有个特点,一个是油(油企)烟(烟企)味过重,2006年榜单中,油烟企业有240家,“油烟味”过重,反映了中国烟草、石油、垄断行业驱动经济发展的情况。500强的榜单里面,垄断企业云集,油烟企业超过50%。

    这个特点,这两年依旧没有改变,从上市公司来看,沪深两市至少有200多家央企的下属公司,集中在能源、金融、资产,大型制造,基础设施领域,央企化就是一种垄断化;从利润来看,2005年的央企利润占到全国国企7成以上,中石油一家高达40%,其他的还有电信、航天电力煤矿等等大型央企,利润额非常高。

    尽管2008年受金融危机,四川地震的影响,央企的营业收入有大幅度的下降,但是比起民营企业来说,仍然非常高。

    大量的利润,集中到国企,特别是央企,是国有企业垄断的原因,而不是企业自由竞争的原因。国资委2002年的数据显示,中央企业189家,2007年已经合并为150家左右,按照国资委的设想,未来要减少到100家左右。央企越集中,越庞大,对中国经济的垄断越深,所以央企80%的资产集中在石油、石化、电力电信、资源能源交通运输军工八个行业,关乎国家的经济安全与行业的发展命脉。

比如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集中了全部的原油、天然气,提供了基本的电信服务和增值服务,国有企业央企的发电量占全国55%,中国经济的结构垄断化不是企业自然竞争的结果,而是国家有利培训的结果,朱镕基时代是抓大放小,把不好的企业甩下去,剩下的就是资源行业、金融行业,基础制造行业,这些有国有企业,特别是由中小企业控制垄断,近年来,这个政策越来越明显。2006年,国资委出台推进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这个指导意见首先明确电信煤炭航运等七大行业,国有经济保持绝对的控制力,建筑、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勘探设计、科技国有资产要保持较强的控制链,这样民营企业只能边上是边边角角的东西。这是中国经济垄断化和央企化的结构。

垄断化的后果有四个方面:

第一,这是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加强国企的垄断,但地方的大型企业领导干部都是地方的,有完备的董事会的企业还很少,所以这种治理结构很落后。公司治理的落后要保证央企集中的产品价格与服务不脱离民众的需求是很难的,比如石油,现在中国油价据说是撇开道路、交通费、养路费,从油价本身看,比美国还高。无法保证提供的产品价格能够满足民众的需求。

    为什么这么讲?垄断化与政府让渡的定价权,央企更可能以向消费者转嫁成本来弥补因竞争力的不强给企业造成的负担。

    第二,财政承担国有企业改制的绝大部分成本。国资委副主任曾经透露过,当年实施的政策是关于国有企业破产,重组的时候,逐步的分离了,仅国有企业职工身份置换,至少需要八千亿到一万亿,这是05年以后。那05年以前的,我们假定要一万亿的话,加起来就是两万亿了,社会的成本远远不止这个,但是职工没有得到妥善安置,以前一两万就把职工推向了社会,国有企业今天竞争力确实比以前强,这是因为财政买单的缘故。

    第三个后果,挤压了民营经济,很大程度上损害了社会的就业。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都位于行业的上游,从企业的产业链看,民营企业都是下游产业,假如说上游由央企垄断的话,央企就主导了市场的价格和经济走势,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下游企业的效益,早期的民营企业的身份越来越低。中国很多民营企业一块是围绕着央企做业务,有外包服务。如中石油涨价,石油提价,下面的制造业成本大大增加,这样一来,一旦经济形势好,大家都有饭吃,国有企业吃大头,民营企业吃小头,一旦经济不好的话,大量的民营企业就倒闭了。一是贷不到款,二是企业成本增加了,原材料和工人的工资增加,原材料、动力、水等等费用也增加了。

中国企业发展报道,1999—2004年,工商减少810万户,2005的企业统计共减少了30万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挤压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自然就打压了就业,如果按照私营企业平均19人的就业规模计算的,将近减少了570万个就业机会。

第四个,央企没有用丰厚的力量回报社会。我们国有企业2005年开始分红,以前都是留作企业的发展基金,但是红利很少,大量的资金还是流动在企业,就算10%的红利也不一定用在改善民生上,因为企业的红利是由国资委决定的,国资委将它全部用在央企上,如从2008年大航空公司亏损了,国资委注入东航100多亿资金。

所以目前,要改造这个结构,整个步伐和80年代要反过来,首先我们要改革国有经济企业,发展新国有企业,第二步,才能发展民营企业。

1、发展新国有企业

改造国有经济,第一解决反垄断,垄断典型的例子就是电力和电信,原来的国家电力公司,在2000年的时候一拆为八,反而提高他们的竞争力。因为3G牌照发放,电信六家变为三家,但是就反垄断而言,反而不但没有反垄断,且垄断的职能进一步加深。通信、银行、铁路、运输、烟草、石油垄断程度进一步加深。根据国资委的设想,如果把140多家央企整合成100家央企的话,数量减少了,但是垄断程度更加强。中国的垄断是投入行政手段,是一种拉郎配的手段,整合的企业大。如中国的工商银行最近排名是世界第一,但是大而不强,中国宝钢很有竞争力,但是不如印度的钢铁企业塔塔尔,很多中国公司在行业里面进入前五名的很少。垄断造成的结果是,内战内行。

    垄断企业要向国家分红。最近有个好事,今后的国有企业上市的话,股份10%作为社保基金,这对企业,对股市都是一个好事,因为社保基金持股的话,基金还要延长三年。当然不是指所有的国有企业,而是指上市的国有企业,这样的话,单单2005年上市的国有企业,现在130多家,就有600多亿,这是一种分红方式。另外,除了上缴利润外,还要上交红利,2006年已经开始了,现在据说归到财政部了,不是由国资委,财政部可以配置到其它方面去,国资委一般都返还给国有企业。

    国有企业作为国家的企业,创造的利润多,返给国家的话,当然是一个很好的事。

但仅仅这两个方式还是不够,国有企业本身要变革,所以我提出发展新国有企业。新国有企业有三种:

第一种是国家持股的复合所有制企业;公众持股企业,把地方的国有企业改为公众持股的企业,比如工会、商会这样的社会团体,或者街道、居民、社区办一些国有企业,公众持股个人投资持有股份。

第二种是间接的持股,炒作基金、社保基金,公益投资基金,这些基金再去控股企业,这也应该算作一种新的国有企业。

第三种是公益性基金所有制企业,这种公益性基金,资金来源不是政府,不是个人,也不是一般的投资者,而是私人的捐赠,比如比尔盖茨把资产捐出去,建孤儿院,给学校建图书馆等等,也可以用来投资企业,这种形式在我们国家,不是很多,偶尔有一些,应该发展新国有企业,不需要通过国家的长期方式。这样的央企不是我们严格意义上的国企,之所以叫新国有企业,因为不是私人控股,是很多人控股,是公众控股的。

2、发展民营经济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要对中国经济结构做根本改造,最好的方式就是发展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我个人认为是中国改革开放主要的效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民营经济的发展。2008年年底,中国石油企业179万家,私人企业670万家,私人企业占中国法人企业60%以上,民营企业社会新增就业人员80%以上。民营经济的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量的贡献度非常大。但是要注意,中国的民营企业,发展近30年,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民营企业,点不出几家大的民营企业,除了技术方面,比如华为、中信、联想,联想其实也不是民营企业,是中科院控股的,基本上没有什么很大的民营企业,而且除了少数企业之外,也没有什么品牌效益。

    民营企业发展不起来原因是什么?两个原因,一个是文化因素,另外一个是政企关系。中国自古商人富有,但是不可以参与政治,商人的财产可以被国家征收,胡雪岩才要去搞政商两职,还有就是传统商业文化因素在现在还是有影响的,这种影响体现在企业家族化。从政企关系看,政企关系有匿名和非匿名两类,匿名,政府给企业提供制度和资源,企业为政府提供税收,非匿名就是具体企业和官员的关系。现在民营企业和政府的关系上,体现了非匿名的关系。

    在这样的政治纽带中,有这么几条,需要大家注意,第一,政府规定了企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但是限制模糊,完全由政府官员自己掌控;第二种关系,政府本身直接间接的控制资源,比如政府采购,基本上归国有企业或者外资,民营企业很少,另外,对金融资源的控制;第三是对行政性的垄断。

    目前的政企关系中,非匿名的纽带对民营企业的成长构成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障碍,有一个调查数据,超过20%的企业因为公关费(就是对政府的公关,另外在缴费和摊派上)负担越来越重,导致了现在的企业户数的减少,05年比04年减少30万户,原因在什么地方?一个是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导致了企业的减少,另外一方面,因为各种税费压力,致使大量小型和微型的企业倒闭了。

现在地区封锁很严重,本地企业不能到外地去,要给出一个比目前市场更为开放的市场准入环境,减少对民营企业的歧视,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打破地区的封锁和割据。

    要发展民营经济,必须改进目前的政府管制方式,中国改革30年,通过政治经济领域的关系,让民营经济有了大发展,这是中国30年改革的经验。为什么要改革政府的管制方式,我们的政府的管制打着保护的旗号,但这种管制却没有达到管制的效果,要让民营经济发展,必须放松政府对市场准入的管制,政府要有一个实质性的转变。

    现在一系列的问题,比如中国的宏观政策失灵,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质量不到位,都是因为政府的管理体制出了问题。这个管理体制,如果从方向转变的话,应该由现在的管制项服务型转变,用经济建设和公共治理转变,由目前的手工作业向信息网络化转变,用目前的收入差距来说,很大一部分由于政府管制失灵造成的,必须要通过政府管理方式的重构,来消除管理失灵现象,缩小收入差距。

    第二方面,监管机构要独立,我们现在的一些政府机构,存在把工人集中在一块,这样的话肯定不利于间监管机构的独立性,如果监管机构不独立,对管理的效果有损害。在需要政府实施管制的领域,行业协会主动自立、消费者全民参与和全民发挥监督的管理体制,负监管的部门应该独立于宏观调控,把两者独立开来。

    第三,健全管制,完善管制的法律机制。现在我们的管制有很大的随意性,就是政府的政策,内部文件没有法律作为依据。由于政府文件的实施,不能给企业微观主体稳定的预期。企业不怕政府管,就是怕不知道你想做什么,如果没有法律的话,管制就没有问责,责任不好区分。而且,没有法律的话,每个部门的管制有个产权冲突,所以政府管制必须依法。

    第四,破除部门利益和行业利益。政府管制核心就是利益重新分配和调整的问题,现在中国的问题是部门都是利益化,如果说不破除部门,管理起来要重搞管制体系也很难。

    第五,推进资源要素的改革。政府定价越多,对企业的影响越多,当然,缩小政府定价,对某些垄断企业需要政府定价,如油价,如果政府不垄断,可以随时涨,但是从大的趋势来说,还是缩小政府的定价范围。

(责编:文纵小编)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杂志订阅 | 联系我们 | 投递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