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后期发生的红卫兵运动“臭名昭著”,在现在的文学作品、电影电视中描写的红卫兵比国民党兵还坏,实际上红卫兵运动要比现在人所想象的要复杂得多,断不能简单地以“好坏”来论红卫兵运动。当时就红卫兵运动本身而言,也不是一个整体的运动,各种红卫兵代表着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其中最有代表意义的两种红卫兵即老红卫兵和造反派红卫兵,就代表各自的利益阶层发生过激烈冲突和斗争。其起伏不定的兴亡过程,也说明了当时各利益阶层的斗争趋向。 1、老红卫兵的兴起 顾名思义,老红卫兵就是最早的红卫兵。最早的红卫兵名称来自于一位清华附中学生张承志(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笔名(根据骆小海与宋柏林的回忆,张承志最早的笔名是红卫士)。意为“毛泽东的红色卫兵”。在 老红卫兵以中学生中的“不听老师话”的高、中、军干子女为主。开始时他们并不知道毛老人家发动文革的目的在于整他们的父母,所以当时革命热情很高。 可以说老红卫兵的历史就是《血统论》的历史,因此老红卫兵的兴灭也是必然的。 2、老红卫兵搅乱了毛老人家的思维 历史上的政治斗争从来没有像文革时这样复杂,敌我界限很不分明,常常是敌中有我,我中有敌。甚至是敌中有敌,但非我友;我中有我,但是敌友。这种敌我界限的划分,有时以夺取政权前的山头来划分,有时以建国后的利益集团来划分,还时常发生变化,却是有点扑朔迷离。毛老人家除了把刘少奇集团看做敌人以外,不知他是真搞不清楚是敌是友,还是他采用的政治铁腕,反正对其他人是用用打打,乐此不疲。用林彪《五七一工程纪要》中的话来说就是:毛老人家“所谓打击一小撮保护一大批,不过是每次集中火力打击一派,各个击破。他们今天利用这个打击那个;明天利用那个打击这个。今天一小撮,明天一小撮,加起来就是一大批”。 本来毛老人家很富于政治斗争的经验,但在老红卫兵问题上却看走了眼。虽然毛老人家在 固然毛老人家应该对“恐怖的红八月”负相当大的责任,因为是他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但是“恐怖的红八月”却不是毛老人家的部署,“恐怖的红八月”真正的部署者恰恰是毛的对立面——“走资派”们。所以老红卫兵的这些做法应该不是毛老人家搞文革的初衷,至少不是他的主要目的。毛老人家所希望看到的是后来的斗争矛头对准“走资派”的造反派红卫兵。 3、什么是造反派红卫兵 造反派红卫兵是在造“走资派”反的过程中产生的。在整个1966年的7月份,造反派红卫兵还未形成组织,是单个单地与工作组的苦斗。当老红卫兵在“恐怖的红八月”横行霸道之时,造反派红卫兵还在与工作组的拉锯之中。 开始时的造反派红卫兵,以首都大专院校的学生为主。这些学生在运动初期大多因为有独立的思想,或者给领导提意见,被领导划成右派和反革命。他们所处的处境与1957年反右运动的初、期的右派分子差不多。当时的学校领导、工作组及校文革都认为,文革是反右的翻版,是毛老人家在“引蛇出洞”,因此他们迫不及待地或公开或暗地把学生划分为左、中、右,有些单位已经把右派学生隔离进行审查,准备再来一次轰轰烈烈的反右运动。由于学校领导、工作组及校文革都是官方机构,右派学生是少数派,再加上许多右派学生被看作是落后学生或家庭出身多少有些问题的学生,故被老红卫兵称作为“狗崽子”,受到官方和老红卫兵的双重压制。在红卫兵运动开始时,他们没有权利和资格作红卫兵。所以,后来他们成立造反派红卫兵时,其组织名称多半在“红卫兵”三字前加有前缀,如“毛泽东思想”、“毛泽东主义”、“八一八”、“井冈山”、“东方红”、“红色造反”……等等、等等。再后来甚至去掉了“红卫兵”三个字,在后面加上了“战斗队”、“兵团”、“公社”、“联络站”、“联络总站”……等等、等等。如果后人想判断老红卫兵与造反派红卫兵的话,一般来说,以中学生为主的老红卫兵总是以“红卫兵”直接命名;后来的以大专院校学生为主的造反派红卫兵命名时总是加有“前缀”或“后缀”。可见,老红卫兵是“纯”的,造反派红卫兵是“不纯”的。 文革中,北京大专院校的造反派红卫兵以“五大主力”著称,这“五大主力”是:北京地质学院东方红公社、清华大学井冈山兵团、北京大学新北大公社、北京航空学院红旗公社及北京师范大学井冈山兵团。其中北京地质学院东方红成立最早,于 4、造反派红卫兵与老红卫兵的斗争 造反派红卫兵与老红卫兵斗争最激烈的时期是在1966年的8月到12月间,其中在下列的重大问题和事件上双方进行了较量。 其一,血统论问题。在大部分造反派红卫兵还未形成组织的时候,老红卫兵就提出了《血统论》。他们推出《血统论》的目的,一是为了显示自己红色贵族的地位,像当年土改斗地主、反右斗右派一样,斗争出身有问题和思想有问题的校领导、老师及同学;二是在父母阶层受到文革冲击时,用斗争右派学生的方法转移文革斗争的大方向,以保自己的父母。但是双方曾就《血统论》问题进行过许多次大辩论,为抗衡《血统论》,当时的中央文革和造反派红卫兵提出了“阶级成分论”,即关于阶级成分的三条原则:一是看成分论;二是不唯成分论;三是重在政治表现。实事求是地说,“阶级成分论”虽然也“左”,但它的提出总算给了当时的“右派学生”及“可以教育好的子女”(文革时指能站在毛主席革命路线一边的地富反坏右资子女的专用名词)一条出路。 其二,“走资派”、工作组及校文革问题。工作组和校文革领导委员会(小组)是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刘(少奇)、邓(小平)、陶(铸)等派出和组织用来对付“右派学生”的,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次毛老人家“引蛇出洞”没有用在“右派”身上,而是用在“走资派”的身上。老红卫兵作为“走资派”的子女理所当然地应该站在工作组和校文革一边;而造反派红卫兵作为“右派”自然而然地站在了对立的一边。现代的人绝对不会想到,后来被称之为“极左派”的造反派红卫兵在文革初期真是被打成过“右派”哩!? 其三,对待中央文革问题。毛老人家是中央文革的后台,不敢反毛的人,只好把矛头指向中央文革。但是各基层文革是“走资派”集团派出的工作组负责组建的,中央文革与各基层文革的意见相左是必然的,这是文革时期的又一奇特现象。老红卫兵多次炮轰中央文革,而他们却是基层文革的支柱;造反派红卫兵则是拥护中央文革,反对基层文革的,这是因为正是基层文革和工作组一起把他们打成“右派”、“反革命”的。 就斗争形势而言,在运动初期,由于有官方支持,老红卫兵是多数派,再加上老红卫兵多为中学生,年轻人有冲劲敢武斗,故占有绝对优势。据《大事记》 几乎在“八·二四”事件的同时,北航的老红卫兵开始炮轰中央文革。“西纠”、“东纠”、“海纠”则提出“只许左派造反,不许右派翻天”的口号,驱逐外地学生,制造多起武斗事件,如航校驱逐北航《红旗》事件、地质部殴打北地《东方红》事件、多次砸抢“三司”司令部事件、三冲公安部事件等。“西纠”在北京六中设置了“劳改所”,私自关押、审讯、拷打“黑五类”及“右派”师生。到12月炮轰中央文革达到高潮,清华大学红卫兵写出《给毛主席的一封公开信》,批评毛老人家“十月三日后,北京的运动犯了方向、路线错误”。甚至有人喊出“刘少奇万岁”的口号。 至此,毛老人家认为“引‘刘’出洞”的策略已经实现。 造反派红卫兵大概还维持了一、两年左右,随着其历史使命的完成,随着工人阶级登上“上层建筑舞台”,随着学生的毕业,被认为是“小资产阶级”(或是被认为起到“先锋和桥梁作用”)的学生组织也就烟消云散了。 5、结局与结论 文革以后,被毛老人家整过的“走资派”和“非走资派”重新执政,老红卫兵和造反派红卫兵有了两种不同的结局。老红卫兵头头被平反,后有许多后来成为红二代,红三代;造反派红卫兵头头大多被定为“三种人”,或“有严重政治错误的人”,后有许多进入商界。 历史就是这样纠缠不清,一个大独裁者,不管其有意无意,却率领着一批“新生”的“五七年的右派”,打破了或试图打破他自己十七年建立起来的新中国的类似于前苏联斯大林模式的“旧秩序”、“旧制度”,一个大“走资派”,不管其有意无意,却率领着一批“极左的红二代”,维护或试图维护这种“社会主义”的“旧秩序”、“旧制度”;历史再有纠缠不清的是,这种十七年确立的饿死无数人的经济体制和整了无数人的政治体制该不该被打破?!“走资派”在六十年代初是不是真的想打破这种体制,还是想拯救这种体制?这一问题历史已经做了回答;历史更纠缠不清的是,那些跟随毛老人家经历了无数次“阶级斗争”,帮助老人家“整”了许多人的,能坚持到“最后”的所谓“走资派”自己该不该被“整”?!中国走向“穷而专制”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责任有着深层次的历史原因,不应当由老人家一人来负,至少应该由一批人来负,这批人中间理所当然包括所谓“走资派”;历史还有纠缠不清的地方是,好多后人不知道有两种红卫兵,再加上有人蓄意掩盖,老红卫兵在文革中奉行《血统论》、批斗 老人家歪曲过许多历史,如党内斗争史、抗战史、国际共运史……。但是我们却不能像老人家一样去歪曲老人家的历史,如果我们也去“为我所需”地歪曲红卫兵史的话,我们和老人家的徒子徒孙还有什么区别! (责编:YeL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