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视 野 > 历史观 > 托马斯·鲍格:增长和不平等——理解最近的趋势和政治选择(2)
托马斯·鲍格:增长和不平等——理解最近的趋势和政治选择(2)
时间:2010-09-01 来源:学术中国 作者:托马斯·鲍格 吴万伟 译 被查看:
 

作为回应,请允许我简要总结推动平等和消除贫困的最宏大的全球倡议的讨论:即千年发展目标(MDGs)承诺要在二〇一五年前将全球极端贫困的人口减少一半。这个承诺不是什么新鲜东西,在二〇〇〇年十一月的联合国大会上得到一百九十二个国家的称赞。在一九九六年罗马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召开的世界粮食高峰会上,一百八十六个国家已经承诺"要运用政治意志和共同的国家意志来保证所有人的食品安全,不懈努力要消除所有国家中的饥饿。最"直接"的目标就是在二〇一五年前将现有的营养不良的人口减少一半"[32]  虽然有"直接"这个词,这个誓言设想了长达十九年的脱贫计划,如果进展顺利,可以期待减少两亿五千万人死于与贫困有关的疾病。在计划完成的终点二〇一五年,仍然有五亿四千三百九十万极端贫困人口,和每年九百万人因为贫困而死亡。

 

且不说这个计划是多么缺乏豪气,一九九六年世界粮食峰会的誓言显示,我们的领袖连兑现这样的诺言的意愿也没有。美国在"解释性声明"中马上推卸责任说"有权得到足够的食物"或者"免于饥饿的基本人权"的获得是个目标或者理想,需要逐步的实现,不能产生任何国际义务。"[33]

 

随后就出现了稀释目标的努力。在二〇〇〇年制订第一个千年发展目标(MDG-1)的时候,世界各国政府微妙地改变了誓言的语言,现在不承诺减少一半的具体数目,而是减少处于极端贫困的人的比例。[34]  这个修改通过把穷人的数量和经济发展本身就可以降低的比例的人口结合起来而稀释了原先的目标。在解释这个稀释了的目标时,联合国精巧地把极端贫困的人数不仅和增长的世界人口结合起来,而且和不发达国家的快速增长的人口结合起来。联合国也把基线日期提前到一九九〇年,因此抓住额外的人口增长和在第一个千年发展目标制订前的十年中国已经汇报的一亿七千万极端贫困的脱贫人口。这些聪明的修改的结果是巨大的。世界粮食峰会诺言是减少一半极端贫困人口数:从一九九六年的十亿八千七百八十万人到二〇一五年的五亿四千三百九十万人。第一个千年发展目标承诺从二〇〇〇年的十亿八千九百六十万人减少17%达到二〇一五年的九亿五百二十万人。[35]  被媒体忽略的这个微妙的重新解释已经从早先承诺的五亿四千三百九十万人中砍掉了三亿六千一百三十万人,因此使得官方觉得把这三亿六千一百三十万人添加到二〇一五年极端贫困人口的数量中在道德上是可以接受的。

 

现在的数据让人们有充足的理由来怀疑这个大大稀释的目标是否能够实现。比如缓慢营养不良的数目从一九九六年的"接近八亿"增加到二〇〇六年的八亿三千万。[36]  进一步的伪造数据可能让官方庆祝完成的任务或者几乎完成的任务,使得富裕国家的人相信全球贫困正在消失,因此不需要特别关注。不管这个说法多么受欢迎,它很显然是错误的。到现在为止,官方对于贫困和不平等的关注大部分上是口头上说说而已。

 

接下来是什么?

 

谈论到这里后,读者应该点头承认这种讨论是乏味的,让人心里难受的。但是如果不了解参与全球化和发展的细节性议题,我们很难得到独立的判断,能够经受过分乐观的媒体和专家的狂轰滥炸。

 

分析显示世界贫困问题既让人吃惊地小,也让人吃惊地大。从经济术语上看让人吃惊地小,世界银行显示,人类40%的人口生活在每天两美元的贫困线以下,每年只是消耗三千亿美元,比美国的军费开支少多了。这等于全球生产的0.7%或者高收入国家的联合国民收入的1%。另一方面,世界贫困问题从人性的角度看让人吃惊地大,考虑到所有人类死亡的三分之一,世界范围的人类贫困、疾病和痛苦的大部分。

 

当今世界的重大的、严重的贫困问题大部分是可以通过更平等的安排避免的,这样的安排对于富人不过是付出微不足道的机会成本。仅仅为了微小的经济利益,国家的和全球的精英让千百万人处于威胁生存的贫困煎熬中,面临饥饿、传染病、童工、卖淫、贩毒和夭折等罪恶。从道德角度看,我们现在必须以是否有助于改善穷人的经济地位为标准评价国家和全球的经济发展战略。

 

根据这个标准来设计经济安排和政策或许意味着牺牲一定的总体经济增长速度,但是这个牺牲在道德上是必须的,从环境角度看也是值得的。当然,穷人的消费开支在每美元基础上看或许是更加消耗资源和增加环境污染的,为了脱贫而延缓经济增长从短期来说可能破坏环境,但是长期的环境利益将是巨大的,因为消除贫困将延缓人口增长,从而保持世界人口在更低水平上的稳定。

 

译自:"Growth and Inequality: Understanding Recent Trends and Political Choices"By Thomas Pogge

 

作者简介:托马斯·鲍格(Thomas Pogge)就职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应用哲学和公共伦理中心,即将前往耶鲁大学哲学系工作。

 

(责编:YeL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杂志订阅 | 联系我们 | 投递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