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品牌活动 > 月度沙龙 > 《文化纵横》月度沙龙——历史的变局
《文化纵横》月度沙龙——历史的变局
时间:2011-04-07 来源:未知 作者:PPHD 被查看:

                                                                                                历史的变局

 

——北非阿拉伯事件反思 

 

主办方  : 

 
  

  间  :2011年4月2

 

  点  :

  

 

 

                                 会议背景                                 

 

席卷北非阿拉伯世界的这场风暴,其所激发的亢奋和恐惧,恰与其骤然性和未知性相呼应。这是一场没有领导者的行动,抗议者不代表任何政党、民间社团、意识形态或思想阵营。但革命就在这里爆发了。这场几乎没有任何协同性的社会行动,瞬间激发出了惊人的力量,并彻底暴露出这些政权体系的脆弱性。

它们发生的社会根源是什么?它与东欧、波罗的海和中亚的那些颜色革命不同,也不像是1970年代第三波民主的余震。这里,既见不到成型的资产阶级民主派别,也没有高举鲜明纲领的建制化的工人组织,农民则继续处于“散落一地的马铃薯”的沉默状态。这里没有反对派政党生存的土壤,没有公共领域,也缺乏与运用阶层分析方法对应的社会结构发育。它与以政党政治为动员机制的大众运动不同,也不同于左派们所期冀的阶级运动,但左右两翼传统包袱带来的思想惰性,丝毫未能影响这场运动的革命力量。

它们的性质又是什么,又开出了何种新的历史可能性?正像关于这场接力棒式的滚雪球运动的称谓的争议,它们到底是“革命”,还是“政权更迭”?是“社会抗议”,抑或“民主转型”?是资本主义周期危机的震荡波?还是迟到的自由民主的突然降临?无疑,它伤害了不同派别的情感,也挑战了这些派别的自负。不难发现,事件发生以来,多数评论都充斥着犹疑,透露出暧昧,前后矛盾,欲言又止。传统的政治理论和政治标签,在面对这场革命运动时,显得尤其窘迫。

我们需要如何认真对待这场革命?这场起义是否具有某种普遍意义?如何探寻这场运动的独特形态,追寻它的起点和终点?如何辨析这场运动所蕴含的意义和启示?如何更新我们日常的政治词汇,并避免意识形态化的机械诊断?如何汲取这场革命的经验与警示,而不只是急于寻找所想要寻找的东西?归根到底,我们需要与这场革命所相称的思想辩论。 

 


 

                                         活动现场                                           

 

 

 
   
   
  
 
  

 

  主题:历史的变局——北非阿拉伯事件反思   

 

  

 

主 持 人:

杨 平  文化纵横杂志社社长

主题嘉宾:

叶海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国际问题专家
时殷弘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美国研究中心主任
王湘穗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贺文平 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主任
       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北京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裁白金荣、证监会融资融券工作小组办公室主任聂庆平、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副会长辛旗、中国投资协会会长张汉亚、中港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郭燕军、信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荣强、北京群鹰投资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韩晓平等30余位嘉宾出席了此次沙龙。
 

 


 

联系方式

符佳林 (010)85597109-8018

fu16li@163.com

张浩为 (010)85597109-8016

thanly.zh@hotmail.com
 

 

 

 

 

 

(责编:PPHD)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杂志订阅 | 联系我们 | 投递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