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纵横专题 > 金融危机下的新兴经济体 > 方栓喜:亚洲新兴经济体面临发展模式转型
方栓喜:亚洲新兴经济体面临发展模式转型
时间:2009-10-09 来源:中国改革论坛 作者:方栓喜 被查看:

 

   一、国际金融危机不仅造成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大幅下滑,还带来严峻的社会问题

      与会专家反映,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实体经济领域,造成经济的深幅调整,也形成复杂的社会问题。
  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普遍呈现大幅下降态势。专家反映,亚洲新兴市场国家GDP增速大都下滑2~5%左右。就中国、印度两个大国来看,中国过去几年曾连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但今年保8%的经济增长目标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印度最近4年经济增速连续超过9%,但印度政府把2008~2009年经济增长预期向下修正到7.1%。从越南和蒙古的情况来看,越南2007年GDP增长为8.5%,但2009年的预期调低至5%;蒙古过去五年一直保持8.6%的经济增长,但对2009年GDP的增长速度预计为4.3%。中亚国家经济下滑的态势也非常明显,比如乌兹别克斯坦2008年经济增长速度达到9%,2009年预计为7%左右。
  伴随着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态势,国内市场普遍出现剧烈波动。与会专家反映,亚洲从中国来看,2008年上半年是双防,“防过热、防通胀”,下半年宏观政策开始转向扩内需、保增长。越南专家反映,2008年上半年也是经济过热的态势,通货膨胀达到几乎20%,直到2008年9月,政府仍在紧缩银根,控制财政政策来应对高通货膨胀率。但到2008年10月,就开始感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强力冲击,宏观政策重点开始转向刺激经济以应对经济的衰退。
     伴随着经济增速下滑,高失业率开始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以越南为例,这次危机中大概有60%的企业面临着困境,30%多的要减少生产甚至是停止生产,85000名员工被裁员,40000员工的工作时间减少。5%的村庄家庭手工作业停止运营,2166户已经破产,工业村里有500万工人现在已经失业或者面临着在失业风险。令人担忧的是,在失业人群中,大约60%失业的人是不到30岁的年轻人,22%的失业人口是在30~39岁之间。

   二、亚洲新兴市场国家普遍面临着发展模式转型的巨大压力

    与会专家指出,为应对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亚洲新兴市场国家普遍采取了经济刺激计划,包括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防止经济在短期内下滑幅度过大。但从中长期看,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新兴经济体最终的出路在于实现发展模式转型。
  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经济高增长与美国市场的“杠杆化”直接相关。有专家指出,过去10多年中,亚洲新兴市场国家与美国经济形成了一种循环:亚洲新兴市场国家向美国出口赚取美元外汇储备,美国通过金融创新吸引美元回流,并通过“杠杆化”转化为美国居民持续消费的动力,于是可以继续维持对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的进口,使得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维持高增长的势头。
    西方国家的“去杠杆化”,使得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的出口导向模式面临重大挑战。有专家指出,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西方国家将保持“去杠杆化”的势头。“去杠杆化”具体表现在:从个人消费领域转向公司生产领域,西方工业企业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公司贷款问题开始暴露;从传统的资本市场开始转向信贷市场,很多大银行的信贷问题开始暴露;从美国发展到欧洲,尤其是东欧,由于东欧问题的严重化,使欧洲腹背受敌,欧元和欧盟面临新的挑战;从传统的投资者转向消费者,美国的居民储蓄率从两年前的负值变成现在的3.8%。“去杠杆化”意味着亚洲新兴经济体出口导向模式所依赖的国际环境已不复存在。
   避免美国向自己转嫁危机,根本出路在于实现发展模式转型。与会专家指出,当前美国政府已启动印钞机救市,需要引起高度的警惕。有专家认为,危机是一场灾难,它带来世界性经济普遍衰退;危机又是一次机遇,它促使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新兴经济体深入反思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寻求改革创新,加快发展方式转型。

   三、扩内需、调结构成为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共同课题
  
    与会专家指出,亚洲新兴市场国家在短期内保增长的同时,需要通过扩内需、调结构有步骤地变革传统的发展模式。
  实现由出口导向型向内需拉动型增长方式的转变。有专家指出,能否有效地扩大内需,是亚洲新兴市场国家渡过这场危机的关键,也是未来发展模式转型的关键。有专家认为,亚洲的未来可能有一个与美欧市场脱钩的问题。在美欧市场前景不确定的情况下,一方面要积极参与亚洲次区域合作,实现亚洲经济内部循环,另一方面,各国都应当扩大国内需求,尤其是消费需求,以形成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动力。
  调整经济结构是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关键。与会专家认为,保增长不是一般性地恢复过去那种粗放型的增长,而是在努力实现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基础上的持续平稳增长。如果在维持原有结构的基础上保增长,不仅使增长难以持续,还会延误发展模式转型的步伐。与会专家从多个角度论述了调结构的重点任务:一是正确处理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之间的关系,重点扩大社会投资;二是调节城乡结构,应当更加注重农村经济发展,确保粮食供给充裕和价格稳定;三是在注重发展大企业的同时,更加注重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为持续缓解就业压力奠定基础;四是鼓励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向高端产业发展,总体上提高本国产品竞争力;五是调节收入分配结构,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居民的收入分配关系,避免过大收入分配差距。
   至少要制订20年的发展模式转型计划。有专家指出,亚洲新兴市场国家通过扩内需、调结构实现发展模式转型,是一场划时代的重大变革。这样的变革是在国际经济秩序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展开的,也是对国内几十年来形成的传统模式的变革,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各国至少要着眼未来20年,通过认真谋划才能完成。

  四、亚洲新兴市场国家发展模式转型面临较多共同的结构性问题,需要通过改革创新寻求出路

    与会专家认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州新兴市场国家多是转轨国家,一些尽管不是转轨国家,但都经历了新一轮市场化的变革,都伴随着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都存在着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高储蓄、低消费倾向等问题,实现发展模式转型最重要的是推进改革创新。
  从短期看,经济刺激计划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改革的新突破。以中国为例,有专家指出,从保增长来说,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目的是“四两拨千斤”,以杠杆作用撬动社会资金与民间资金。今、明两年要实现8%的经济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大约需要45万亿元,目前政府4万亿元投资仅占其中的8.9%。也就是说,如果单靠政府投资,不通过市场化改革启动社会和民间投资,达不到保增长的目标。从保就业来说,这涉及政策与体制的结构性矛盾。以农民工为例,要切实解决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既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政策,更需要解决农民工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城乡对接问题。
  通过综合性的制度变革形成有利于扩大国内消费的新格局。与会专家从四个方面对扩大消费率的变革进行了阐述:一是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大力发展劳动者的教育培训,着力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二是通过财税金融政策扶持中小企业,提高就业率;三是注重解决农村二元结构的问题,提高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市场;四是注重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居民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
  强化以公平、公正为基础的社会变革和社会重建。有的专家认为,亚洲新兴市场国家在改革发展上,都面临着进一步市场化和社会公平公正的问题,应当汲取拉美国家的经验教训,努力寻求社会公正与经济市场化的最佳均衡点。在转型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变革社会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既要坚持推进市场化,又要防止“权贵”市场经济;既要维护困难群体利益,又要防止民粹主义倾向。


   五、面对保增长和发展模式转型的双重压力,需要特别强调发挥政府作用的有效性
 
    有专家指出,应对危机对政府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对政府工作的预见性、前瞻性提出挑战。二是危机对政府的应对能力,特别是政府的决策力、执行力提出挑战。三是政府推出庞大的投资计划,对公共治理是一个巨大挑战。
  政府干预的有效性有赖于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有专家强调,反危机中的政府干预,目的是通过政府的投资扩张来拉动社会和民间资本的投入,以激发市场和社会的活力。反危机中政府采取强有力的市场干预措施纠正“市场失灵”是很有必要的,但并不是否定市场、让政府替代市场,尤其应当警惕和防止政府的不适当干预。如果在反危机中,政府的干预只是着眼于防止经济增速的下滑,而不是主动寻求增长机制的转变,那么即使经济在短时期内恢复高位增长,也可能积累新的经济社会矛盾,给中长期的发展留下隐患。为此,政府的短期调控要与中长期的体制机制转变相结合。
  积极的财政政策应当着眼于解决危机中的不确定性。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有的专家认为,在积极财政政策中政府干预应当定位在解决三大不确定性上:一是减少经济内部的不确定性。实体经济上下游产业之间投入、产出关系的不确定性、虚拟经济内部的不确定性、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不确定性扩大,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从而加剧危机。二是减少社会运行当中的不确定性。比如破产导致的失业增加、收入减少、生活水平降低,会造成消费的萎缩,同时也会使打乱社会的心理秩序,造成社会不稳定。三是减少改革中的不确定性。面对巨额的公共投入,需要用改革的办法花钱,通过推进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使公共支出能够确实达到预期目的。
  把政府的危机管理与常态管理区分开来。有专家指出,应对这次金融危机,政府普遍出现角色双重化的现象,一是作为应急管理的主要实施者,二是仍然需要扮演常态管理的角色。如果二者被混同,就会造成短期问题和中长期问题分不清楚。比如把应急管理看成常态管理,就可能会使危机中的行政干预常态化,从而不利于发挥市场作用;同样,以常态管理取代危机管理,也会出现应对危机政策不力的问题。为此,要把市场经济政府的正常管理和应急管理区分开来,分析它们的关系,界定它们之间演变和转化的条件。

 

 

 

(责编:文纵小编)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推荐内容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杂志订阅 | 联系我们 | 投递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