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危机中危险系数最高的区域,需要他国共同参与救援
【《财经网》专稿/记者 张翃】经济危机“瘟疫”席卷全球。如果说其他国家还只是在候诊室排队候诊,东欧国家则集体进入高危病房。无论从哪方面的宏观数据来看,包括欧盟新成员国、独联体国家在内的东欧,都是危险系数最高的地方。
据欧盟委员会2009年1月的预测,2005年入盟的十个新成员国中,有四个国家的GDP将在2009年出现萎缩,即便是表现最好的波兰,也仅有2%的增长。经常账户则全部“飘红”,其中保加利亚的经常账户赤字将高达GDP的20.8%。几个实行浮动汇率的国家货币币值也一路下滑,波兰兹罗提已比去年9月贬值近40%。
瑞银集团(UBS)新兴市场首席经济学家安德森(Jonathon Anderson)检视了各新兴市场经济体2009年所需外部融资规模,发现16个国家的外汇储备不足以满足2009年的经常账户赤字和到期债务。前三名正是波罗的海三国——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立陶宛,缺口都在GDP的30%以上。其中,拉脱维亚已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
“与东亚和拉丁美洲国家相比,新欧盟成员国在进入这场危机的时候更为脆弱。”世界银行欧洲与中亚首席经济学家基尔(Indermit Gill)说,“公共债务居高,外汇储备不足,汇率制度僵硬,银行更多依赖于外国储蓄,而不是本国存款。”
信贷干涸与外需打击
如果不是源自美国的次贷危机,可能东欧国家还会在原来的“快车道”上狂奔,其经济增长率前几年曾经一度达到两位数。但“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正如次贷危机的病根是,没钱还按揭的美国人非要贷款,东欧国家的人们则借了自己国家印不出来的钱。
自从2005年加入欧盟,东欧国家与西欧的“富邻”们的资金、货物、人员流动障碍全消。得益于此,各国经济高速增长——它们也欣喜于与邻居们的差距越来越小。
高增长的副产品是较高的通货膨胀率。这些宏观指标仍未达标故未进入欧元区的国家,有必要实行更高的利率,抑制通胀,同时也防止本国货币升值过快影响出口。如匈牙利的基准利率2008年一直在7.5%以上,比欧元区利率高出数个百分点。于是,东欧国家居民和企业进行本币贷款,就不得不付高利息。
而好消息是,大量进入东欧市场的西方银行,有能力从利率较低的欧元区货币市场取得欧元资金,在非欧元区以比本币更优惠的利率放贷。东欧国家的贷款人们欣然接受。因为大家都认为,本国经济蒸蒸日上,本币处于升值区间,未来还款不成问题。于是外币贷款业务蔚然成风。其中,最早打开东欧市场的奥地利的银行,总共借给东欧2300亿欧元,相当于奥地利GDP的70%。
但自去年9月金融危机大爆发,西欧信贷与货币市场骤然瘫痪,母银行们纷纷囤币自保,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样为东欧的子银行输送资金。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外资流入的东欧国家,开始“上顿不接下顿”。根据国际金融协会(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统计,2009年流入欧洲新兴国家的投资资金,将从2008年的2540亿美元骤减到300亿美元。
同时,到期需要还款的人拿着本币却换不到外币,结果就是本币开始贬值,这意味着以外币计价的债务水平陡然上升。
叠加在信贷干涸之上的另一重打击,就是外需萎缩。十个新欧盟国中,出口占GDP比重最大的斯洛伐克和匈牙利,该比率达到85%左右,最小的罗马尼亚也有30%。
而东欧最大的出口市场——西欧,已经陷入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今年1月的最新预测显示,欧元区2009年GDP将萎缩2%,其中欧元区经济的火车头德国,降幅更高达2.5%。
面临迎头一击,最先撑不住的就是那些“体质虚弱”的国家。外债水平2007年已达GDP的90%以上、财政赤字2006年接近GDP的10%的匈牙利,成为第一个向IMF求救的东欧国家,并于11月6日得到了未来17个月内总额可达200亿欧元的贷款承诺。第二个走进IMF的是拉脱维亚,这个高度依赖西方投资、进口大大高于出口的小国,不得不眼看着自己的经济增长率从上年的两位数,骤然跌落到2008年四季度-10.5%的深渊。拉脱维亚政府也已经于本月辞职。
但是,即便得到IMF贷款以及欧洲央行的信贷支持,东欧国家仍未能转危为安。匈牙利的货币福林从11月至今,又跌了13%;实行固定汇率制的拉脱维亚,则不得不全面缩紧进口需求来抵挡贬值压力,而代价就是漫长的经济衰退。
自救乏力
“求人不如求己”,但面对危机,东欧国家自救乏力。
世界银行在2月发布的一份新欧盟十国的经济回顾报告中说,至今,这十个国家都还没有积极地使用财政政策来支持国内需求。比如,捷克、保加利亚和波兰,都只是维持原有的减税计划,而没有制定新的扩张措施来刺激需求。特别是在罗马尼亚、匈牙利、立陶宛和爱沙尼亚这些衰退最严重的国家,除了勒紧裤腰带削减开支,更无他法——这种顺周期的做法无疑将加剧衰退。
原因是,大部分东欧国家本身就有财政赤字,而为了尽早摆脱这场“借外币、还不起”的噩梦,更不敢让赤字超过GDP的3%,以满足加入欧元区的要求。并且,这些国家的国债风险溢价已经全面高企,再交出一份恶劣的财政成绩单,只会让借债成本继续攀升。
财政政策工具不敢用,货币政策工具更是用不上。利率方面,如果这个时候减息,将给本币带来更大的贬值压力,偿还外币贷款的难度就更大。汇率方面也是一样,浮动汇率的国家(匈牙利、罗马尼亚)不敢贬值,固定汇率的国家(波罗的海三国、保加利亚)更是谈不上有什么货币政策工具。
目前,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对十个新欧盟国家的主权评级中,有五个落入“投机级”,表示该国中央政府有违约的可能性,六个国家的评级展望为“负面”,表示前景并不看好。
世界银行还警告,能源供应问题是悬在东欧地区头上的另一把利剑。匈牙利、保加利亚、斯洛伐克等国基本上依靠俄罗斯经乌克兰的天然气管线,而俄乌两国在天然气账款上的争端,一再成为该地区的不稳定因素。
东西欧一损俱损
东欧之险源自西欧,但若东欧真的爆发大规模危机,西欧又将首当其冲。
在东欧国家进行放贷的很多银行来自西欧小国,比如瑞士、比利时。一些国家对外贷款的敞口甚至高出自己的GDP(已经破产的冰岛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且IMF认为,西欧银行的杠杆率平均比美国同行高50%。
据估算,西欧银行4.9万亿美元未偿贷款中,有将近75%都是贷给已陷入严重衰退的国家。未来不良贷款率上升几乎已经是板上钉钉,这些西欧银行将要在资产减计中艰难度日。
其中,最大的“毒瘤”在乌克兰。IMF在2月初决定,暂不发放给乌克兰的第二拨贷款,因为其未能达到多项取得贷款的条件。而奥地利、法国、瑞士、意大利和德国的银行总共对乌克兰有300亿欧元的敞口。乌克兰目前的主权评级已经是最糟的“垃圾级”——债务危机风险极大。而其仍然动荡的政局,及预计将萎缩3%的经济,令其未来风险有增无减。
而且,正如一个水桶的盛水能力取决于最短那块板,东欧国家发生危机给国际金融体系造成冲击的可能性,取决于最脆弱的那个国家——如纽约大学教授罗比尼(Nouriel Roubini)所言。
“这会是一个多米诺骨牌效应。国际信贷市场相互联系,所以东欧滚雪球般的信贷危机将导致纽约市政府的债券价格也一样狂泻。”哈佛大学教授罗戈夫(Kenneth Rogoff)在《纽约时报》撰文称。
同时,不仅西欧是东欧的主要出口市场,反之亦然——比如德国,就有近四分之一的出口输往东欧地区。这是一场一损俱损的危险游戏。
只是,危机当前,不少国家的第一反应只是“自保”。欧盟委员会预计,2009年欧盟27国的失业率将达到8.75%。就业压力下,一些政府开始想方设法为本国劳动力争取空间。法国最近为本国汽车产业提供贷款的条件就是,不允许向其他国家转移生产,这引来了捷克等法国车企生产基地的强烈抗议。
寻找出路
欧洲不能坐以待毙。
世界银行2月20日在波兰首都华沙发表声明,呼吁欧洲携起手来支持东欧经济。IMF总裁斯特劳斯-卡恩在2月初的一次会议中表示,希望能将IMF目前2500亿美元的可贷资金扩大一倍,保证有足够的流动性来帮助发展中国家渡过危机。
波兰政府呼吁,放松加入欧元区的条件,让东欧国家提前进入统一货币的阵营,与其他欧元区国家一同抗击危机。匈牙利总理则希望,欧盟能为东欧国家救助银行业提供1000亿欧元的资金。
2月25日,欧盟委员会提出一项计划,即在整个欧洲建立起一个双头金融监管体制,为未来的金融危机放哨站岗。英国首相布朗也提议,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再提供额外60亿欧元的贷款。
3月1日,欧盟领导人将在布鲁塞尔召开特别峰会,讨论应对危机之方。而同一日,东欧九国的领导人也将举行一个小型峰会——显然,他们不能指望把自己的命运,完全托付给西边那些邻居。■ (责编:Beatl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