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计划经济的必要性 美国学者安迪·波拉克以《信息技术与社会主义的自我管理》为题发表长文,论述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为未来实行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波拉克指出,遍布全球的成千上万的社会基层组织,如果像商业界、政府部门以及研究机构那样,通过互联网相互联络,分享它们的庞大数据库和经济模型工具,那就可以立即向民主的、高效的计划经济过渡。其实早在20世纪70年代,英国学者斯蒂芬·博丁顿就出版了《计算机与社会主义》专著,系统地论证计算机的出现促使计划经济的发展,以计算机和电子技术为基础的数学技术和60系统规划技术的长远与最终含义很可能与私有制的市场体系不相容。而更早的波兰著名学者奥斯卡·兰格提出用电子计算机来进行模拟市场的试错过程。兰格的基本思路是在不改变公有制和计划体系的情况下来完善计划经济,也被称为“计算机社会主义”。中国也有人提出,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信息化社会采用市场计划经济模式。 除了严肃学者的论著,在观点杂博的互联网上,不时有各种各样的新计划经济的议论。如关于新计划经济的构想,认为即将到来的新计划经济时代,大型计算机管理将召回逐渐远去的计划经济等。他们认为,互联网普及之前的计划经济,称为老计划经济。互联网的出现,电脑的大量使用,使人类进入到了一个新纪元,在这个新纪元中,新计划经济的诞生就有了它的必然性。新计划经济是在超大型数据库、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条件下对老计划经济的补充和发展。通过信息技术进行生产信息和消费信息的采集和处理,在社会化大生产和灵活的物流配送体系下对产品的生产、销售、分配、消费进行计划指导。把准确预测消费和计划生产摆在同等的位置上,既有消费品市场的竞争又有计划的和谐,即所谓的新计划经济。 新计划经济论认为计划经济具有优越性,计划经济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过程中,针对它的不合理性,以及古典资本主义早期市场经济自发运行所带来的问题和困难而产生的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自觉组织的思想。计划经济能够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生产和消费,可以消除市场竞争的盲目性。计划经济是节约型经济,它不用考虑销售这个环节,而销售环节耗费了人类大量精力。计划经济避免了商品的梯级批发和零售环节所增加的商业成本及庞大的广告费用,也避免了商品积压,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人力、物力及财力等社会资源的浪费。计划经济在人类发展史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使一些落后国家在经济技术迅速崛起上作用显著。苏联早期的高速发展是众所周知的事实。除了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完全的计划经济外,二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也实行一些计划手段。日本曾经陆续搞过9个经济发展计划,法国搞过10个经济发展计划。日本的汽车产业、半导体工业、电子工业也都是计划经济成功的典型。虽然中国今天采取市场经济体制,但不能全盘否定计划经济。 新计划经济论认为原计划经济的有些缺点不是自身固有的,而是没有很好地执行实施。计划经济的本质是对人类消费品生产的最优化,然而实践中常出现事与愿违。客观上,由于无法得到正确的市场供求信息,而使计划经济前提落空。传统计划经济中进行计划以及对计划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需的信息量太大,难以收集和处理,从而既不能科学决策,也不能真正实现计划。产品的周期分为生产、销售、分配、消费四个环节,老的计划经济难以采用全部信息特别是消费方面的信息,往往只好把计划重点放在生产上。由于没有对消费市场的合理的观测手段,计划中的生产和消费脱节,往往造成消费品供应不足等影响人民生活的重大问题。主观上,由于计划是人制定的,长官意志的计划背离了计划的科学性。一些计划的制定不是按照人们日常的需要,而是为了追求高产量,甚至是为了取悦领导等,这就把计划经济搞成了官僚意志经济。在制订国民经济计划时,如果首先考虑的是政治需要、军事需要、国家需要和社会需要,那么就必然忽视人民群众的需要。主观的需要当然不能代替客观的事实,这样的计划经济必然是不科学的。 由于人性本身的缺陷以及计算能力的瓶颈,过去的计划经济在很多地区失败了。在新计划经济论看来,现代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为改进计划经济运作方式以克服根除这些矛盾和弊病,提供了极为有力的工具。应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运作方式进行革命性改造,使计划经济的优势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新计划经济的可能性 马克思运用唯物辩证法,批判地继承空想社会主义关于有计划发展社会经济的思想,分析和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及其规律,建立了计划经济理论,并且把它作为未来社会经济的重要特征。新计划经济论者认为,他们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个基本原理。从哲学来说,世界是可以认识的。社会经济活动是有规律的,它与自然规律一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然存在客观的经济规律,人们就可以认识它,并自觉地利用它来为人类服务。人们自觉地利用认识了的经济规律来从事社会经济活动,就是计划经济。就制定计划的技术而言,目前有关数学模型正日趋完善。国家计划需要编制几千个产品的投入产出表,涉及到几千行的矩阵运行,这些运算问题基本上已经解决了。历史上,在苏联和其它实行集中计划的国家,线性规划被作为一种制订计划的技术来应用。早在1939年,苏联数学家坎托洛维奇就已经提出过线性规划的完整思想,开始在苏联计划工作中应用。现今,制作计算机模型、模拟企业生产活动、城市交通运行情况等类似系统的可行性是毫无疑问的。如同博丁顿所指出的,建立这种适用于整个国民经济的模型,原则上也并不是不可能的。剑桥大学应用经济系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肯定了这种可能性。当今数学建模理论在经济活动中的广泛应用,为计划调节和控制提供了坚实准确的理论基础。例如博弈论、混沌数学、模糊逻辑、多元代数等数学工具和理论,都已在经济活动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国际上甚至开发出了专门用于经济活动的各种计算数学软件包。 信息技术大大提高了计算运行和收集信息的可能性。计算机作为国家计划的一种工具的潜力尚未发挥,但潜力确实存在。计算机的这种技术潜力同世界各国面临的实行集中计划的非常明显的迫切性相符合。有了计算机,把整个经济组成部分连接起来的许许多多关系才得以用模型表示出来。当今的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已能够支持超大规模数据采集、传输和处理。网络计算与普适计算理论与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为经济活动的计划调节与控制提供了系统计算平台。计算机理论与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使高速处理巨大海量数据成为可能。一是计算运行。运算问题一直是计划制定的瓶颈,短期内解决数千种参数的复杂运算,超出了人力的极限。现代超级计算机芯片速度每秒钟达到亿万次,比人工计算速度提高何止千百万倍。计算机能够快速处理大型的、复杂的计算。兰格曾设想通过计算机求解千千万万个联立方程,中央计划机关就可能有计划按比例地分配资源。国家宏观调控的预警机制,就是计算机模型虚拟预测的结果。二是收集信息。海量信息的收集和储存也是计划经济的前提。一个拥有千百万生产商和数亿消费者以及不计其数的商品和劳务的社会,相关信息巨量而复杂。在计算机网络出现之前,对这些信息的有效收集和整理是不可想象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的大容量和高速度,为抓住瞬间需求的变化和集中处理信息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实际上在局部领域,已经有了这样的初步实践。一些大型连锁公司如沃尔玛等,用计算机网络已经形成了内部的计划运行基础。在某种意义上,国家的计划经济就是把一个公司的科学管理规划外推到整个社会。 新计划经济论者认为,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计划经济将更客观和更具反应性。过去的各种统计测算误差,加上本位主义和长官意志干扰,造成计划失真、失灵和失控。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以规范化的预设程序,进行可行性评估和经济效益分析研究,从而完全排除了长官意志和人为干扰。过去计划经济中的人工制订或修改计划,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变化。借助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储备既有的海量数据和进行快速的运算,而且还可以进行相应的预测。计划可以根据生产和消费的变化,进行即时调整。一些人还设想了新计划经济的收集信息模式。新计划经济决策过程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取决于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按照国民经济运行的要求,建立全面配套的、反应灵敏的、信息高度完备的全国性电脑化数据库管理系统。在收集信息上,计划部门要从国民经济体系宏观运行和满足市场个体消费需求的微观领域两方面着手。在满足个体消费需求方面,可以通过建立大批装备计算机销售扫描终端的超级市场,经过大型计算机网络的即时处理,使市场需求信息在24小时之内自动输入生产计划部门。依托同样的计算机联网技术,生产厂家能够按设定程序和指令,迅速做出投产、限产或停产的决定。 新计划经济论主张计划与市场共存,以计划为主。博丁顿就认为,计划经济本身是世界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种经济的范围内,市场力量在较大或较小的程度上发挥作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与计划相互作用,补充计划或者抵制计划。有的学者还设想了计划和市场的具体作用。比如,国家同时允许多种所有制并存,计划经济作用于国有企业,对其它的所有制企业进行市场调;在资源稀缺的领域实行计划经济甚至配给制,对资源充足领域实行市场调节;国家对人的基本物质需求能做出较为准确的统计,并在此基础上对生产进行规范,而对个人基本需求外的消费通过市场来调节。还有人从需求方面进行论证。人的需求有两种,一种是随机的需求,一种是有计划的需求。对于前一种需求,采用市场经济来对付,对于后一种需求,则采用计划经济来对付。人类永远消灭不了市场经济,因为人类总是要有临时需求的,市场经济就专门对付临时需求。但是完全可以将计划经济的范围扩大,每个人能够将自己收入中的百分之九十用在计划经济上,百分之十则满足自己临时的突发的需求。新计划经济论者虽然主张公有制,但同时主张各个公有制企业之间不搞垄断,而进行相互竞争。充分利用市场经济的效率和计划经济的公平,减轻市场经济的过度残酷竞争和计划经济的僵化。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编:文纵小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