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纵横专题 > 金融危机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曹锦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
曹锦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
时间:2009-04-28 来源:《文化纵横》杂志社 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 作者:曹锦清 被查看: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这个概念指什么?现在好像我们越来越模糊了。

对市场,或者对商品经济,古人就有深刻的认识,但是被我们所遗忘了。汉初的晁错就讲过商业资本的概念:商业互通有无,社会离不开商业,但是商业资本不能过渡发展。他认为商业资本过渡发展有两大重要的祸害,即所谓“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敖,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总结起来有两点:其一,商业集聚了大量的资本,会贿赂皇权,也会腐败政权,政治上就无法制约商人了;其二,商人通过收买政权就可以圈占农民土地,土地兼并就不可避免。我们国家一直讲重农抑商政策,但是实际上土地被兼并,不是一个简单限制的问题,这种兼并自然而然就会发生。曹错的这两个观点,后来被历代儒家所采用。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历史的兴衰过程:王朝在中晚期的时候,商业资本成长起来以后,就会发生土地兼并。这就解释了中国为什么自古以来要采取抑商政策;而当商业资本发展到一定的规模,这个王朝就因之走向衰败。这是古人的认识。这个认识受到近代以来知识分子的极力批判。他们认为中国之所以没有从商业资本倒向工业资本,这个理论要付全部责任。要发展现代经济就是要发展私人资本、商业资本,而现在我们确实看到这两个资本的展开。

然后我想讲一下邓小平的认识。他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这个理论中包含两条。第一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手段,与社会的性质无关。第二条,他把计划从社会主义里面拿掉以后,还给社会主义留下两个很核心的概念,一个是公有制,一个是按劳分配为主体,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他反复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定义,同时对私有制,就是私人经济的存在,他认为主要是补充,解决一些就业问题。另外引进外资,是弥补我们的资本的匮乏,以及输入一些管理经验和技术。邓小平还讲,如果改革开放走向两极分化,那么就走到邪路上去了。他自己有一个定义,所谓两极分化,就产生了一个资产阶级。到1996年的时候,他把这个话说的更厉害一点,如果改革开放走向两极分化,那么四大矛盾——区域之间的矛盾,民族之间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相应的中央与地方矛盾,都要尖锐起来了,那个时候中国要出乱子。邓小平还有一段讲话,在邓小平的年谱里面。他和他堂弟讲的,他说以前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自然而然要来的。也就是说他已经知道靠市场经济来推动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这个两极分化是不可避免的。同样1993年,他也讲“我们要用各种手段,各种政策,想方设法要避免过度分化。”那么用什么方法呢?他没有讲得很完整。这是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市场是可以结合的。

二、市场经济是社会分化的发动机

从30年改革开放实践来看,我们应该发现,市场经济本身不仅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手段,它同时还是社会分化的发动机,它会自动的把社会进行分化。而且市场经济同时承担人们对复杂动机的简化功能,它会简化人们的行动动机,简化社会关系。也就是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面讲的把“复杂的人类关系简化为冷冰冰的现金交易”。市场经济把人类的各种复杂动机,简化为一种谋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动机。谁早简化,谁可以发展,谁晚简化谁倒霉。所以市场经济实际承担了新的意识形态的重建功能,它无需找官方、知识分子创建一些什么东西,而我们知识分子在大学里面搞出的几个和谐,对社会生活并不发生实际性作用。

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手段,它主要是以资本作为主导来配置各种资源。我们过去对社会主义的理解,是劳动来配置资源,并服从劳动者的最终需要——即自由的、平等的联合起来劳动者,掌管生产,并让生产为劳动者需求服务。虽然资本按照属性,有国营资本、有民营资本、有外资,但是他们都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另外就是雇佣劳动,这两点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差别。如果走向以资本为主导的来配置整个资源的话,那么这样的一种经济形态,我们前面加一个社会主义指什么?我就高度困惑起来了。

另外我想讲社会分化。分化的直接表现是劳动参与分配的比重逐年下降,劳动占整个GDP的比重是逐年下降的。非劳动的(按照马克思主义定义的劳动)要素参与分配,反过来发展的特别快。第一,我们明显看到的是权力参与分配。我指的是地方政府、各个部门,以集体或者是纯粹个人的名义参与的分配比重。比如说圈地。圈地造成土地升值,而土地出让金的分配,权力是高度参与的。权力参与分配比重不断扩大。第二,就是资本参与分配,这个现在被经济学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因为追求利益是天经地义的。第三,是管理层参与分配,他们不断为自己增加工资。还有国有经济部门掌控者,这些人员为自己不断增加分配。这些马克思主义定义的非劳动要素参与分配的比重,不断扩大。

另外我还想讲讲动机问题。市场经济简化人的动机,这几年特别明显,社会关系逐步被简化为货币关系。我在农村搞调查,农村里面本来大量来自非货币的人情交换明显发生,农村里面的婚丧嫁娶等等,都被货币交换所替代了。在20年前到农村问一个中年农民,如果这个村里面有上50户人家,每家情况他都可以讲的很清楚,但是现在去问,都不清楚。因为每个农民和市场的关系,要比农户和农户关系密切得多。

    我最后提出几个问题,我自己也在思考,但是并没有解决。改革开放30年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社会主义还剩下什么?有人说剩下庞大的国有资本,有人说整个土地不是国有的,就是集体的。而如果要把这个两部分也私有化了,社会主义还留下什么?如果只留下这两块,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这个“社会主义”足够吗?

        第二个问题,内需不足,提高内需靠什么?单靠二次分配能够满足需求吗?我这次到农村去调查,陕西的一个县,人口大约三十万,以农业为主,工业不发达,整个县城完全是一个消费城。去年财政总的支出,要5.9个亿,完全依赖于中央和省级的转移支付。现在是要继续采用转移支付来引领中西部消费和农村消费,我觉得长期下来是困难的。单凭第二次分配来调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差距,是不够的。如果要在一次分配加以调节,那意味着什么?因为每一种分配背后都有一个庞大的既得利益阶层。而劳动者在这里面是比较分散、比较软弱的。

最后一个问题,道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到底兼容不兼容?

 

 

发言系本刊根据会议记录整理,未经发言者本人审阅。

(责编:文纵小编)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杂志订阅 | 联系我们 | 投递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