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纵横专题 > 中国政治的拐角——从干群关系到官民关系 > 广州大部制改革官员分流启动 不见编制只平调
广州大部制改革官员分流启动 不见编制只平调
时间:2009-10-19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叶石界 被查看:

10月15日,广州市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通过决定,对新一轮机构改革中新组建、涉及职能调整以及人事变动的部门“一把手”进行任命。

此次新任命中,除了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市司法局、市工商行政管理局3个部门的人事变动不涉及大部制机构改革,其余8位负责人均是新一轮机构改革中新组建、涉及职能调整部门的新“掌门”(水务局局长早在去年1月份已经到位)。这意味着,广州9个大部门的一把手,全部到位。

广州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综合处处长李玉明告诉本报,“先确定了这九大部门的一把手,接下来的三定工作才能更好的开展。”

9月24日,广州公布了该市大部制改革的方案,市政府工作部门和办事机构从49个精简为40个。改革中涉及调整、撤并的机构29个,而是次改革中,广州整合、新组建的9个“大部门”,是一个亮点。

而对于新部门的人员配置,尤其是副职的安排,以及原来部门领导的去留问题,李玉明告诉本报,目前的“三定”(定职责、定内设机构、定人员编制)方案还在研究中。而配置的原则是保证改革的效果。

防止副职过多问题

从这次涉及大部制改革的部门一把手的任命来看,除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都是由原来的领导继续担任。

对此,广州市委组织部人士对本报解释,这些新部门负责人的诞生,是由组织部酝酿,交由市人大审议通过的,“由原来的主要部门负责人担任,是为了保证行政工作的平稳过渡。”

“从广东的情况来看,这是一个基调。”广州市社科院高级研究员彭澎对本报解释,除了顺德,广东另外几个地方在大部制改革中的部门领导任命,基本差不多。

一把手任命完毕,接下来让各界更关注和期待的问题之一便是部门人员的安排问题,比如领导数量的确定和分工。

彭澎分析,从以前的改革经验来看,机构改革的最大难题就是人事阻力,深圳、顺德改革在其他方面步子都迈得很大,但在领导职数和行政编制安排上都有所保留。“因此,广州改革的‘三定’如何推进可能是广州干部队伍和社会各界更为关注的一步。”

李玉明对本报透露,现在各部门的三定方案,我们还在研究中。总体上说,市一级的改革在今年11月底前要完成三定方案。方案出台后,市组织人士部门再根据编制安排副职。

对于因为部门的合并会否导致副职安排过多的问题,李玉明表示编制会按照所在部门的职能进行确定,以保证改革的效果。

“我们市委也考虑到了部门的合并后,一些原来的部门负责人的待遇问题。”李玉明对本报表示,比如一些被合并的部门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可能会担任新部门的副职,那么他享受的待遇,还会按照正职来安排。

只缩减后勤人员

按照广州大部制改革方案,没有人员精简任务,只将后勤编制减少1200多人。

李玉明表示,人员编制不减少是这次大部制改革的特点,而相关的人员调动,大部分也是平调。

李进而解释,如果涉及到新部门的编制比较少、原来的部门多出来了那部门,那么这部分人员也不会分流到企业或者事业单位或者企业中,而是安排到其它部门去。

彭澎对此分析,这次改革以机构调整为主,而不减少相应的编制,主要是为了减少改革的阻力。“大部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在调整机构的基础上,减少摩擦、提高行政效率。但是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减少人员编制。”他说。

在彭澎看来,这次广州的改革中,后勤人员的减少也是一个体现。比如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的一些部门,经常会被抽调到行政机关单位,或者一些外聘人员。“这些其实也算是隐性的行政人员,减少这部分人员的数量,其实也相当于减少了一部分公务人员。”

另外,广州大部制改革的最大亮点在于重新划分、合并各种政府职能,而不是一味地减少机构数量。这样就给其它城市一个重要信号,不要在减少机构数量上进行攀比,而是要在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内部关系上下功夫。

“广州若改革成功,就能为其他地市的机构改革树立榜样。”彭澎表示。

不过,澎湃也表示,由于本次一些新的部门由原来几个部门合并构成,那么会否造成新部门人员过多、机构过于臃肿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观察和新的解决方式”。

 

 

(责编:文纵小编)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杂志订阅 | 联系我们 | 投递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