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是东欧剧变年,来势之猛,波及之宽,为人们始料所不及,它和苏联解体一起,构成了20世纪最富曲折变化的事件之一。1990年12月团结工会领袖瓦文萨当选总统;捷克斯洛伐克在经历频仍的动乱后,共产党政府和平交权,国家一分为二;匈牙利党内分裂,政权更替;罗马尼亚骤起风暴,齐尔塞斯库政权顷刻瓦解;保加利亚共产党虽改名换姓仍难逃厄运;柏林墙土崩瓦解,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南斯拉夫在炮火不断中被肢解,经济形势急剧恶化;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明灯在其汹涌的难民潮中倒台。
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解体
1989年12月29日,波兰宪法修正案,取消了宪法中关于波兰统一工人党在国家中起领导作用和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条款。1990年1月,波兰统一工人党决定结束党的存在。1990年12月9日,瓦文萨当选总统, 由此波兰进入了不稳定的多党逐时期。
1989年2月,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通过了实行多党制的决议。1989年10月,社会主义工人党改称社会党,并把党的奋斗目标定为民主社会主义。10月18日,国会通过了宪法修正案, 改匈牙利人民共和国为匈牙利共和国。
1990年2月2日,保共中央特别代表大会,正式放弃党的奋斗目标,主张建设民主与人道的社会主义社会,实行多党制,三权分立,和所有制多元化和市场经济。4月3日,保共改称保加利亚社会党。
1989年11月29日, 捷克斯洛伐克议会批准宪法修正案,取消了捷共的领导地位的规定。12月捷共非常代表大会通过了《在捷克斯洛伐克实现民主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12月29日选举哈维尔为总统,捷共成了在野党。
1989年12月21日在罗马尼亚首都数万人举行反齐奥塞斯库游行示威。22日,示威游行进一步扩大。当晚扬•伊利埃斯库为首的罗马尼亚救国阵线委员会接管了国家的政权。25日,齐奥塞斯库夫妇被特别军事法庭秘密审讯宣判处死,并立即执行。27日,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改名为罗马尼亚。
1990年1月,南共联盟分裂为6个共和国的共盟组织。5月26日南共联盟宣布解散。1991年10月8日,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正式脱离南斯拉夫。1992年3月,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宣布独立。1992年4月27日,塞尔维亚共和国和黑山共和国联合组成的新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成立,科索沃战争后也取得实际上的独立地位,2006年,黑山和塞尔维亚组成的南联盟再次解体, 这样,1945年以来成立的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不复存在了。
1990年底,阿尔巴尼亚学生运动兴起,阿利亚同意实行多党制。1991年6月劳动党改称社会党,实行私有化和向市场经济转轨,社会经济出现严重混乱,从而导致政治危机和政府危机。劳动党和社会党逐渐成为在野党。
1989年12月民主德国统一社会党改称德国统一社会党--民主社会主义党,宣称将建立一个民主社会主义的社会,实行多党制和政治多元化。1990年1月4日,党名又改为民主社会主义党。1990年5月18日,两德财政部长签署了建立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的国家条约。8月31日,两德又签署了关于实现政治统一的第二个国家条约,即德国统一条约,规定了民主德国按西德基本法加入联邦德国。1990年10月3日,民德正式加入联邦德国。至此,民德结束了它的政治生命。
从整个东欧来看1990年10月3日德国的统一,1991年7月1日华约条约国正式解散,和1991年6月经互会正式宣告解散,意味着苏联东欧集团的终结。解体中的东欧国家普遍推行全盘西化的市场经济体制;鼓吹政治多元和多党制,成为在野党;把党变成一个民主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第二国际式的政党;实行各阶级的联合掌权或轮流执政。
东欧巨变后毫无例外地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自由市场经济转轨。促成东欧八国巨变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综合产物。长期以来不独立自主,依附于苏联的恶性后果;苏联的急剧退出东欧势力范围并鼓动急剧改变体制带来的巨大冲击波;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在原苏东领导失势的情况下,迅速发展;西方世界协同强化了和平演变的攻势和经济的压力。东欧社会国家解体加速了雅尔塔体制和苏联的解体,欧洲两极为美国、统一后德国为主的欧洲联盟、俄罗斯三足鼎立所取代。
从国内经济政策上看,共同的原因是否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和否定市场经济的作用;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工业的比例失调;价格长期倒挂和财政补贴以及全民社会保障超过国家财力负担;举债过多,制约经济发展;行政方法管理经济,缺乏活力,经济效益低下;参与经互会的封闭性经济圈,妨碍国际经济交流。一些国家虽然进行了经济改革,但是在实践中往往排斥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行之有效的经验,整个改革工程不配套,政治改革严重滞后,并且没有根本触动苏联模式,转入市场经济基本轨道。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除东德外大都是在商品经济不发达或不够发达的条件下,走上了非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的。如果不集中力量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放在首位,在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方面不能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匹敌或赶上他们,要真正站住脚是十分困难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表明, 整个说来社会主义需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完善, 切不可躺在“社会主义优越性”上睡大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必须同各国的实际相结合,绝不应拘泥于唯我独尊的苏联模式。多样化道路是社会主义革命必由之路。
剧变后的东欧各国集中进行经济体制转轨
就转轨后的经济形势而言,大体上分为三类国家。匈牙利、波兰、捷克和斯罗文尼亚已到谷底或开始恢复和回升;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马其顿仍处滑坡或谷底状态;南斯拉夫、克罗地亚、波黑则在连年战乱中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百废待兴。
经济转轨的主要内容大体上:第一,通过鼓励非国有化或私有化,改变单一所有制结构,促成混合所有制经济结构;第二开放价格,建立现代化的市场体系;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实现军转民和大力发展轻工业和农业;对外开放,加入国际经济运行网;第五,转变国家经济职能,减少对经济事务的行政干预。一般说来,在转轨中,私有化、价格放开和治理通货膨胀是各国政府首当其冲的政策。
1990和1991年在波兰、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实施“休克疗法”或“休克疗法”式的转轨战略。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提出对于恶性通货膨胀应当采取快刀斩乱麻的办法,即“休克疗法”加以制止。波兰团结工会政府上台后推行“巴尔采罗维奇计划”,即“休克疗法”,实行市场经济制度,放开价格,实行价格自由化;增税,取消各种补贴,企业股份化和私有化,允许企业破产;实行贸易自由化;建立适当的社会保障机制。根据波兰团结工会政府的《稳定经济纲领》,1990年1月起,全面放开物价,同时紧缩银根。到1991年底,国家的价格补贴已下降到13%,通货膨胀率由1989年的2000%到1990年的250%,再到1991年的70.3%。
转轨中的匈牙利民主论坛安托尔政府在1990年5月制定了《国家经济复兴三年计划》,宣布要建立一个新的、有活力的、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体制。安托尔政府实行中小企业私有化,对有影响的大中型企业实行股份制企业;在1992年底,近1/4的国营企业实现私有化,近80%的耕地私有化,私有部门产值已占GDP的1/3;到1991年底,95%的商品价格已经放开。和波兰一步到位相比,匈牙利的渐进方式效果并不逊与波兰。由于匈牙利重经济实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虽然转轨以来,债居高不下, 通货膨胀率曾高达35%,社会犯罪率上升,但人民生活水平未见大幅度下降,被西方誉为政治稳定、市场经济成功“和平之岛”的东欧国家。
在捷克1990年11月非共产党的恰尔法政府提出建立与市场经济向适应的价格体制。1991年初宣布放开物价,半年后,物价渐趋稳定,政府还于1990年10月和1991年2月先后推行小型和大型企业的私有化计划。
在保加利亚1991年2月,无党派人士波波夫组成联合政府的在经济上实行休克疗法,将90%以上的商品开放价格;推行农田私有化, 付出的代价沉重,但社会生活相对平稳。齐奥塞斯库执政结束后,1990年5月伊埃利斯库的救国阵线执政。新政府推行市场经济,“休克疗法”,放开物价,1991年2月通过法令将土地所有权明确归属个人; 7月又通过贸易公司和私有化法令,允许出售国营自治企业和国营贸易公司的75%资产。1991 年底改行渐进式的注重协调、同步配套的转轨计划。分四个阶段实施国有企业转轨,分三步实行货币制度转轨;从依赖外援转向立足自力更生;集中精力恢复生产和稳定经济;推行社会市场经济,重视国家的干预作用采取扶植企业和放手搞活的政策等,从1994年以来,经济形势出现了好转。
自70年代起, 阿尔巴尼亚全面闭关自锁,1991年阿实行私有化和向市场经济转轨,开始发生变化。
南斯拉夫的连年战火使经济每况愈下,1993年南斯拉夫的国民收入已经下降到1963年的水平,1993年的BNP只有1990年的1/3,1992年的通货膨胀率为19810%,而1993年11月达百分之2万多,12月猛增到100万%,1992年6月底到1993年11月9日南斯拉夫的第纳尔7次大贬值,货币贬值了230亿分之一。1993年12月29日政府第二次宣布更新货币,1个新的第纳尔相当于10亿更新前的第纳尔。
总的说来,东欧国家的转轨虽属难以避免,但无论是领导层还是普通民众都没有足够的应变能力,在转轨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与苏联相比要小一些。“休克疗法”的全面改革是西方国家处于经济和政治上的考虑倡导的。世界银行在《1996年世界发展报告》中一场迅猛的全面改革高潮是在短期内用市场经济的雏形来取代养中央计划经济,这些改革包括迅速放开物价和贸易,立即向新成立的私营部门开放市场,并引发国有企业私有化、工业非垄断化、会计标准、税收体系、金融部门、公务员制度等一系列变革。称渐进改革不能称为东欧国家的改革模式。事实上激进改革是急于求变的背水一战之举,虽有一定效果,但由于代价过大而先后被东欧各国政府放弃或修正。转轨中的社会振荡表现为:生产滑坡、物价失控、失业猛增、财政赤字剧增、人民生水平大幅度下降、两极分化加剧,经济秩序混乱、社会动荡不安,汹涌的移民潮此起彼伏。1994年以来东欧国家程度不同地有所改善。据1997年初发表的维也纳国际经济比较研究所的《东欧经济形势和预测报告》,1995年东欧GNP平均增长率是5.5%。其中波兰7%,斯洛伐克7.4%;1996年平均增长3.5%。经济发展速度减慢。
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表明:1981-1989年间GDP的年均增长率保加利亚为4.9%,斯洛伐克2.7%,波兰2.6%,其他东欧国家在1.0%-1.8%间。而1990-1995年间,波兰1990年为-11.6%,1991年为-7.0%,1994年为-7.0%,1994年为5.5%,1995年为7.0%;罗马尼亚1990年为-5.6%,1992年为-13.8%,1994年为2.4%,1995年为7.0%;斯洛伐克1990年为-2.5%,1991年为-14.6%,1994年为4.8%,1995年为7.0%;阿尔巴尼亚1990年为-10%,1991年为-27.7%,1994年为7.4%,1995年为6.0%。通货膨胀率波兰从1990年最高的586.05,下降到1995年的27.8%;斯洛伐克从1991年的61.2%到1995年的99%;阿尔巴尼亚1995年为8.0%,但加利亚仍高达62.0%,罗马尼亚1995年32.3%。有的学者对东欧国家的经济转轨形势估计较为乐观,认为“东欧国家已基本克服经济转型危机”。 2004年5月1日匈牙利、捷克、波兰、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五个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正式加入欧洲联盟。在东欧国家中波兰经济显示活力,1994—1995年间,波兰成为第一个GNP超过转轨前水平的转型国家。2004年,波兰的人均GDP从1990年的1547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6334美元,GDP的6%增长率超过了捷克、匈牙利等国3-4%%,不仅在东欧国家中扮演领头羊角色,而且是欧洲联盟国家GDP增长的两倍多。但是波兰国债偏高,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0%。失业率位居东欧国家之首,达18.9%。 2004年捷克国内生产总值增长4.4%(2003年增长率为2.9%),达到1070亿美元,2005年GDP是近10年来的最高增速;加入欧洲联盟后工业生产2004年增长9.9%,2005年7月达11.2%,成为1993年独立以来经济发展最快的一年。但是捷克经济对出口和汽车工业依赖过大,对欧盟经济尤其是德国的依赖性很大。
1997年,匈牙利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基本完成,1999年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989年水平。外贸在匈牙利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目前匈牙利出口占GDP的一半,进口占GDP的54%。
2005年4月,欧盟与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签署入盟条约,接着于同年10月开始与克罗地亚的入盟谈判。此外,欧盟也还将阿尔巴尼亚、克罗地亚、波黑、马其顿、塞尔维亚和黑山等西巴尔干五国纳入了欧洲一体化进程,一旦如愿以偿那么整个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全部纳入了欧洲联盟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框架中。
以下是2005年东欧转轨国家的GDP和人均GDP的全球排名情况:
排名 国家 2005年国民生产总值(按名义汇率计算) 单位:百万美元 3 德国 2,730,109 25 波兰 246,213 40 捷克 109,411 41 匈牙利 106,351 53 罗马尼亚 72,697 60 斯洛伐克 43,068 61 斯洛文尼亚 35,213 62 克罗地亚 34,940 70 保加利亚 25,788 74 塞尔维亚和黑山共和国 23,550 103 阿尔巴尼亚 8,657 104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8,495 123 马其顿共和国 5,304
排名 国家 2005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按名义汇率计算) 单位:美元 17 德国 33,099 30 斯洛文尼亚 17,660 40 匈牙利 10,896 43 捷克 10,708 49 斯洛伐克 7,963 50 克罗地亚 7,764 53 波兰 6,373 76 保加利亚 3,325 78 罗马尼亚 3,277 83 塞尔维亚和黑山共和国 2,820 89 马其顿共和国 2,570 90 阿尔巴尼亚 2,434 97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2,167 东欧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制度相交织的转轨已过了十六七年,相对于苏俄转轨的代价要稍微小些,在加入欧洲联盟的利益驱动及影响下,东欧国家和欧洲资本主义的接轨也有了较大的进展。东欧国家的市场经济改革、欧盟内部人员和资金的自由流动,为东欧国家的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加入欧洲联盟的东欧国家GDP增长快速,赢得了“东欧8虎”的美誉。与此同时,东欧各国国有企业基本民营化,东欧经济日益受到外国资本的支配。国际金融环境使东欧经济安全受到很大的威胁。 (责编:文纵小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