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对于奥巴马中国之行的功过得失,国内外各有评论。纵观国内媒体,不论是官方媒体、市场化媒体或者门户网站,几乎都对奥巴马访华给予了正面评价。《人民日报(海外版)》认为“中美关系又迈一步”——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在对待中美关系的问题上,开了一个好头,实现了平稳的过渡,中美之间的政治互信在不断加强。素有“民族主义大本营”之称的《环球时报》,一改对美日等大国的质疑立场,以少见的积极笔调,在其封面文章中这样写道:“随便翻翻近代史,就知道中美这样的大国合作对世界和平与繁荣意味着什么。”以年轻人为主要受众的腾讯网,围绕奥巴马在上海的演讲制作了“今日话题”,其中几个标题这么写到:“对话,奥巴马比前任更温和”、“没有克林顿的火药味”、“也没有布什的一味传教”。至于奥巴马在演讲中对普世价值的宣言与对中国网络管制的批评,则被形容为对中国“温柔的鞭策”、“恳切的希望”。 显然,国内媒体“一边倒”地积极肯定奥巴马的中国之行,并且对中美关系持相当乐观的态度。然而,在大洋的彼岸,美国社会的舆论对奥巴马访华的评论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 1. 首次访华,过度忍让 《纽约时报》认为,“奥巴马对中国的领导集团表现了极大的顺从。” “奥巴马在上海见面会所见到的学生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出来的共青团员或是青年共产党员,而他们对奥巴马的印象是谦逊和随和——这两个词很少用来形容美国总统。” “在这场被严密控制和限制的见面会中,奥巴马仅仅对中国管制网络进行了小心和谨慎的评论,甚至没有提及言论自由,更没有批评中国政府。” (《纽约时报》2009.11.17)
美国舆论已经意识到,奥巴马将经常需要面对会说“不”的中国。《华盛顿邮报》认为,“由于自身的经济危机和在中东的两场战争,奥巴马缺少和债主(中国)讨价还价的能力。与前任不同,奥巴马非常低调地向中国宣传美国的价值观。”(《华盛顿邮报》2009.11.19)《洛杉矶时报》评论,“奥巴马本次访华证明了美国领导人要求中国在经济方面做出变化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中国甚至开始批评美国自身的问题。中国领导人对奥巴马总统经济政策的建议不冷不热的回应,无疑对全球经济复苏投下了阴影。”(《洛杉矶时报》2009.11.19)《华尔街日报》也撰文指出,“北京几乎全部回绝了奥巴马的议题,并向他释放出一个明确的信号,美中关系已经改变。”(《华尔街日报》2009.11.19) 中国所持有的8000亿美元美国国债,让中美之间的实力天枰产生方向性的逆转,西方舆论认为,奥巴马的谦卑换来的只是中国的僵硬态度与沉默,中国让步的很少,以赢家之姿胜出。 “奥巴马空着口袋离开了北京。相反,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却从奥巴马那里得到了想要的东西——承认台湾和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虽然,中国还不知道怎样在国际舞台上使用她与日俱增的影响力,但显然,中国已经学会如何在美国这里得到她想要的东西。”(《时代周刊》2009.11.18) 2. 人权问题,躲躲闪闪 人权问题依然是美国媒体关注的焦点之一。《华尔街日报》认为,“奥巴马的第一次访华已经成为了一次转折点——美国的衰弱和中国的进步。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人权问题完全被排除在议事日程,奥巴马连接触普通中国老百姓的机会都没有。”(《华尔街日报》2009.11.19) 《纽约时报》评论认为,“奥巴马总统在中国几乎就没有提及人权问题,他甚至直接躲开了任何评论中国糟糕人权记录的机会。”“1998年,克林顿总统访问中国,在联合记者招待会上,他直接与国家主席江泽民直接讨论了人权问题、达赖喇嘛还有天安门事件。2002年,布什总统在清华大学发表演讲(全国直播),他敦促中国政府推进民主、自由和依法治国。与前任相比,奥巴马在上海的见面会根本没有得到全国直播,只是由一家上海本地电视台播出。 ” (《纽约时报》2009.11.17) 《洛杉矶时报》认为,“美国官员也曾想安排奥巴马与中国的记者、律师、人权活动家、环境保护者,甚至任何普通的中国人见面,但最终没有成行。与前《财经》主编胡舒立的对话也不了了之。” (《洛杉矶时报》2009.11.18) “如果美国不愿意在人权问题上批评中国,那么中国政府就会更加不注重改善人权。而恰恰就在奥巴马访华期间,根据一家人权维护组织报道,大概有二十名人权活动家被软禁或是禁止旅行。” 过去那种中国政府在美国总统到访前夕释放异见人士,调整汇率或经济规则以为双边会谈创造良好气氛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 (《纽约时报》2009.11.17)” 3.重大问题,一无所获 尽管相对于老布什、克林顿、小布什等前任,奥巴马访华全程也展示柔软身段与前任所没有的低调姿态。在具体协议方面,奥巴马此行没有给外界带来太多惊喜。尤其在西方舆论界最为关注的几大议题:人民币汇率、伊朗制裁、双方应对气候变化与减低碳排放的具体承诺等,两国领导人的发言与联合声明里不是重申原有的承诺,就是略去不提。美国的主流媒体几乎一致认为奥巴马访华仅有互信承诺而没能产生实质协议作为成果,甚至批评此次访问为“两手空空”、“无功而返”等。 “奥巴马对于人民币升值和美国货进口的诉求,都被中国政府礼貌地拒绝了。” (《洛杉矶时报》2009.11.19) “奥巴马强调了人民币升值对美国的重要性。被低估的人民币将美国的制造业已经逼到了非常不利的处境,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平衡。而胡锦涛却直接将矛头指向了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奥巴马没有在(向美国货)开放市场、打击盗版、保护知识产权、反对地方保护主义向中国施加足够的压力。”(《华盛顿邮报》2009.11.19) “奥巴马应该向中国指明,人民币升值是中国对治理全球经济不平衡所应该所做的贡献。人民币升值会使中国出口外贸价格上升,但同时更会增加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华尔街日报》2009.11.19) “人民币汇率问题上,虽然中国政府面临着很大的压力,不仅来自美国的压力,也有来自欧盟和其他亚洲国家的要求,但中国没有就范。” (《纽约时报》2009.11.17) “一旦到了中国,奥巴马总统的魅力就大打折扣了。他带着一张大大的“清单”,包括要求中国支持制裁伊朗、采取灵活的汇率机制等。但中国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无一例外的是‘不’。由于对伊朗石油的兴趣,中国越来越被看作是国际社会制裁伊朗的障碍。奥巴马原本希望中国领导人,可以向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那样,对伊朗的强硬态度做出公开的批评。” (《洛杉矶时报》2009.11.18) “在伊朗问题上,胡锦涛根本没有当众讨论中国是否会制裁伊朗。他只是表示制裁伊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 (《纽约时报》2009.11.17) 美国家安全委员会亚洲事务主任杰夫里·贝德(Jeffrey Bader),“我不会说我们从中国得到了答案,或是我们想要的答案,我承认,中国更关心的是朝鲜的核问题,而不是伊朗的。”(《洛杉矶时报》2009.11.18) 在很多美国媒体看来,奥巴马访华是其亚洲之行的重中之重——他是首位在任期第一年就踏上访华之旅的美国总统。显然,奥巴马首次访华的“成绩单”并不能让习惯了“狮子大开口”的美国各界满意。CNN高级政治评论员大卫·葛根(David Gergen)认为,“这不仅对奥巴马,更是对所有美国人的敲了警钟——国际社会的力量正在发生转变。尽管中国与美国相比,仍是一个‘弱国’。但中国发展的速度和世界对她的关注,都是值得我们反思的。为什么我们会有如此之多的国债,让中国成为了我们的最大债主。”(CNN新闻2009.11.18) 芝加哥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杨大力认为,“以往美国总是可以在世界各地去说,应该做这个做那个,因为那个时候美国的确有这样的影响力,但今天,美国没有了。”(《洛杉矶时报》2009.11.18)
(责编:文纵小编) |